本页主题: 王帅读书汇报(更新至11月)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王帅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2
威望: 2 点
金钱: 20 RMB
注册时间:2017-09-10
最后登录:2017-11-15

 王帅读书汇报(更新至11月)

更新至2017年11月
书单: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德意志意识形态》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城市发展史》
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在读
《城市文化》、《城市发展史》是芒福德对城市功能和城市的发展历程进行的阐释,其中城市文化的前三章就构成了城市发展史的基础,芒福德在工业文明高速发展时期,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和高度,对文明发展的方向和文明创造的价值理念进行质疑,是对城市究竟应该孕育怎样的社会文明作为问题的出发点和视角,将城市定义为容器,即是文化的容器,也是满足人类生存发展其根本功能在于文化的积累和文化的创新,在于留传文化,教育人民。城市不仅要满足城市人的吃、穿、住、行等基础的物质生存需要,还要使城市成为人民的精神家园,成为一个改造人类的场所,将城市作为容器,作为城市文化孕育和发展的容器,在这个容器中,每个人都能进行良好的教育和教化,这就是城市的教育功能,城市通过各种载体,如报纸、电视、教堂、寺庙、学堂、博物馆等一整套的传习文化的设施和机构。首先,城市作为人类社会权利和历史文化所形成的一种最大限度的载体,象征着人类社会中各种关系的总和,不进使神圣精神所在,也是世俗物质世界的场所,不断促使人类经验化育出有生命的含义的符号和象征,以及人类各种行为模式,有序化的体制、制度。城市在历史性发展中,凝结着众人的经验,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城市不仅负载了居民的使用生产活动功能,而且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场所,成为集体的艺术作品。其次,城市再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阻碍着我们继续改造人类社会生活的这个基本手段,在过去几个世纪中,机械化成为主导,资本主义找到了自己的剥削形式,强权政治得以巩固,在政治权利以及机械化的双重逻辑下,蒙蔽了人类的思想和生活,人们已经习惯的把个性、社会关系、城市,这些现实性的具体事物抽象化,而将抽象的、含混不清的事物超脱为人类社会管理的独立存在的价值。机械化生产方式泛化过程的每一步,都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瓦解,城市社会经过每一次的恶作剧式的大转变,人类社会并没有逃脱所谓的历史性变革,随着人类社会的流变、社会组织机体的瓦解以致碎片化,以及政治多种模式实验,其产生的后果不仅是暂时的混乱和偶发性的社会失效,同时是这种混乱状态的固化,城市体现出混乱无序的城市生活的病态,而人口的快速持续性的增长,又进一步的扩大社会的无序话幅度,城市的病态进一步的演化。在城市中,机械化的物质外壳优先于其人文内核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工业的生产没有首先产生出能够直接服务于它自身的复杂生产过程的城市形态。对于社会生活而言,其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部门,其有关形体都在瓦解,城市作为集体艺术和技术的集大成,从现实中消失。
社会的分裂、景观破碎、城区规划的杂乱无章、城市的萧条感等日益侵入城市外围地带,这些都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大流产、大失败。因此人类文明的重塑 成为当前城市以致人类再繁荣的出口,以消除生活中的寄生性、掠夺性的内容,创建有效的共生模式,最终让人类生活在相互合作的模式当中。对于解决这种问题和现象,芒福德认为应该发挥城市的教育功能,并在《城市发展史》通过梳理由于宗教因素产生的乡村基础上的城市的发展以及古希腊、罗马、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中世纪时期城市的演替过程,明确的指出结合社会准则、技术设施和生活需要构建现代城市,不仅再显城市的容器功能,同时发挥城市的“磁场”功能,创造美好的城市生活。
对于《手稿》和《形态》的阅读是以生活概念作为出发点进行梳理的。不同是爱对于马克思哲学是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其不同的性质,对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哲学生活概念的阐释不是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新的符号或名称,而是对马克思哲学整体性本质与价值旨趣的彰显,马克思哲学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生活的概念,但在意识形态和收购中有明确的立体呈现,集中体现在马克思唯物史观之中。手稿中主要体现在分工理论和共产主义部分,形态中主要集中在“费尔巴哈”章中:历史的前提(78-81第一段,选集)意识的产生史(81第二段-83第一段)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概述(92-93第一段)共产主义(118第二段-131第一段)同时这部分也是构成《形态》的奠基性内容。生活概念不仅包含多重内涵,同时也具有完整的内在逻辑,一方面这个逻辑结构与马克思哲学的逻辑起点和归宿具有内在一致性,关注的起点同样都是现实的人,探索的终点同样也是如何实现人的解放与发展,另一方面生活概念的基本逻辑结构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马克思系统阐述了“现实的人”这个概念,以不同历史境遇中现实人的生活境况为现实根据,分析生活中现实的人不同角色构成,以现存的关系为生活构成依据,以现实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为生活的演绎核心,将整个感性世界和人类历史看作现实的个人通过感性活动创造出来的产物,最终以如何实现人的解放获得自由发展作为生活的价值归旨,形成了马克思生活概念的独特逻辑架构,实现了生活主体与客体在历史进程中的有机统一
其主要的呈现表现在:首先,人的生命存在是生活的前提。现实的个人首先是有生命的存在,需要生存活动来维持和延续其生命,这是进行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其次,生产活动是生活最直接的呈现。现实的人“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生产是伴随人的生存需要而产生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的最基本需要,也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关键,在此基础上人才能进行其他活动。“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再次社会关系的全貌是生活的整体性呈现。最初人们与动物一样为了生存需要向自然界索取一定的物质,自然界中存在的只是人与物的自然关系。随着需求的增加,人类以生育为基础组建了最早的社会关系形式,也就是家庭。新的需求不断增加,简单的家庭形式不能满足生产活动扩大的需要,人与人的共同活动开始逐渐增多,现实的个人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特定社会关系将现实的个人连接成一个共同体,共同体的活动展现着社会关系的全貌,呈现着社会生活的整体性特质,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统一。最后,意识作为现实生活的产物,是生活的精神呈现。在当时马克思所处的德国,青年黑格尔派认为现实世界是意识观念的产物,意识支配和决定着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活,是独立化、神秘化和先在性的存在。马克思针对性的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从开端上,把意识的产生归于人的生产交往需要。在内容上,则将意识活动的来源归于特定社会关系中人的存在及其现实生活。物质资料的生产决定了精神意识的生产,意识是现实的生活过程的反映。精神生活不是脱离现实的纯主观臆想,而是现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中我们才能反观现实生活,反思自身存在,进而不断改进和调整生活,能动的建构更加合理的生活。


时间:2017年9月—10月
书单:
《景观概说》
《景观社会》
《城市发展史》(在读)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
《景观概说》霍华德
景观概说中,作者以欧洲化的视角对景观进行界定,但作者并没有对景观进行盖棺定论,主要因为景观理论在西方国家中有不同的解说,很难进行统一的归纳和总结,因此作者通过自己地理学和艺术理论的专业视角结合对景观进行分离。
景观的认知最初莫过于“户外景观”,只要是周遭那些被人绘画和摄影的地方,也被成为景观。景观在很多专业是被边缘化的,重要的原因是景观的概念并非很理性,它有个人的倾向并包括反映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历史、民族和文化以及个性化的好恶,通常,它是对“我所在的地方”或是对某个人的地方的描述。在《欧洲景观公约》中对景观的定义是“人们感悟认为是景观的一个地方就是景观”,因此,对景观质量的理性判断常常是被个人化的偏好所掩盖和湮没。景观同场所相关,是极其大众化的,而场所这一概念很容易被某个地域内的大多数当地人理解,几乎所有的当地时间都用“何人”、何地、何时这三个要素之一或用三者共同的记录,因此,景观具有区域性,是一个被人感知的场所,景观都是对人有深刻影响的,以至于改动任何一个地方都会牵连某些人,其主要原因是景观是人创造的,具有人的属性,景观与真实的地方和真实的实践、更重要的是与真是的人想联系,因而,景观不单单指视觉上的景观效果。
景观具有人文概念和自然属性。景观含有大量的人文内容(大量的但不只是历史性的),首先,自然景观也能打上人文的烙印,可以被一些文化团体赋予人文的内涵,景观一词常常会激发有历史意识的人的历史人文观念,而这种观念的人倾向于保护处于危险状态的历史人造景物。景观的人文概念或人文景观,其外观主要取决于人类的行动,因此包括大多数农场以及欧洲的所有实际的土地,它会被局限成“被设计的景观”,总之,它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人的文化包袱,其很大程度上由于人造因素,因为人的参与,可以用于文化迹象的证明,制造景观的动机中就包含有国家或民族的因素以及那些展示财富和权利的欲望,而这些动机中常常包含了为巩固某个霸权集团的权利机构,或者也学是来自下层的人们,其目的是为了挑战权利机构。景观的这种社会发展的标志,包含了人类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斗争,景观的文化概念成为一种文化资本,由少数资本聚集于一定范围,景观的拥有权只限定在少数人的手中,最终形成文化资本的储备,少数人占据社会上大量的文化资本,大部分人对文化景观缺少接近的机会,因此,这给我们问题导向去探讨文化方面的公平和正义。上层社会多追逐美学、艺术等方面,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接触,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文化景观的垄断,让下层劳动人民在无意识中接受这种文化资本的统治。
景观是具有一定的规模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尺度,是户外的,是关于视觉风景的景观,而且是广阔的风景景观,在某种程度上,这类景观概念与美学观点有一些共同之处,即评价景观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它在视觉上的美感程度,但对野生景观的评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自然程度”。无论这种自然属性有怎样的含义。因而,对于景观概念,它不仅具有历史性,具有历史的人的创造的意义,同时还关注未来和现在的发展,不仅富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包含防御和所有权的问题,同时是一种纯理性、并无感情色彩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然领域。
对我而言,景观是人创造的,是一种人的内心的感知,景观应具有一定的准入性和可接近性,不能因为资本的聚集,在资本的逻辑下产生一种垄断,景观是一种权力,但这个权利的主体是人民大众,无论对于文化景观来说,(这主要是人的创造,人的创造就应该属于人类所有,而不应是某个人独有的权利),对于自然景观而言,景观之所以被称为景观,是人的感知,这种感知不仅是视觉上的还有意识层次的,因此,只有人的介入和参与才能称之为景观,因此,在景观问题上设计的人的权利问题或一种空间的正义,其虽有边界,但这种边界只是对景观或空间的界定,这种边界并不是对人的参与的限制,是景观的限度而非人的活动的限度。
《景观社会》德波
在《景观社会》中,德波将马克思曾经面对的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物化现实抽离为一个离裂于物质生产过程的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性的总体视觉途径,而马克思所指认的市场交换已经颠倒为物与物的人与人的劳动关系,也被再一次虚化,成为商业性影像表象中呈现的一具伪欲望引导结构,这就是德波所说的社会景观现象,景观是人们自始至终相互联系的主导模式,是一种新的分离关系。而这种关系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秩序的牢固支座。因此,伊始于文章,德波就指出在现代生产条件占统治地位的各个社会中,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聚集,直接经历过的一切都已经离我们而去,进去了一种表现。正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特质的批判,即社会存在的主导性本质主要表现为一种被展现的图景性,人们因为对景观的迷入而丧失自己对本真生活的渴望和要求,而资本家则依靠控制景观的生成和变化来操纵整个社会生活,很多人成为生活中的一种观者——“观者只是被简单地设想为一无所知、无所应答者。那些总在观望下一步发生什么事的人是永远不会行动起来,这显然就是观者的情形”。因此德波提出:“景观的最重要原则时不干预主义”,打破对社会生活的干预与控制,让社会主体的劳动创造者由观者变成参与者。扭转大多数彻底偏离自己本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沦为景观控制的奴隶的现状,为身处在这种无意识状态下的群体祛魅。
德波从经济的角度进行探讨,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经济对社会生活进行通知的第一个阶段,在任何人类成就的定义中,曾经导致一种从存在滑翔拥有的明显降级,而通过经济的积累结果对社会生活进行整体占领的当今阶段,正在导致一种从拥有面向显现的总体滑坡,而任何实际的‘拥有’只能从这种滑坡中获取它的即时名望和最终功能,同时,任何个体的现实也都成为社会的现实,直接依赖于社会的威力,由社会的威力来造就。正因为这个现实并不存在,所以它只能被允许出现。
景观是西方哲学规划全面虚弱的继承者,这个规划是受观看类别支配的对活动的理解;金骨干同样建立在对精确的技术理性进行不断展示的基础之上,而这种技术理性恰恰来自这种思想。在生活中,景观成了决定性的力量,景观制造欲望,欲望决定生产,也就是说物质生产虽然依旧是客观的,但是是在景观制造出来的假象。从生活中的每个方面脱离出来的图像,正在融合到一个共同的进程中,而在这个进程中,这种生活的统一性不再能够得到恢复。德波将景观分为集中的景观和弥散的景观。集中的景观物蛀牙归属于官僚政治资本主义,官僚制度掌握的商品,就是全部的社会劳动,而它出售给社会的东西就是它的成块的存活,而弥散的景观也就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控制的新形式及其意识形态。在德波眼中,景观不能被理解为对某个视觉世界的滥用,即图像大量传播技术的产物,也必须充分理解景观并非一个图像集合,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通过图像的中介而建立起来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
主要是对恩格斯晚年唯物史观问题的梳理。19世纪90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在德国出现一股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把矛头指向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那些宣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的人不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当作研究社会历史的指南,而是教条的把了是唯物主义当作“标签”或“套语”庸俗地到处乱用;他们单单用经济因素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发展的复杂过程,机械地理解经济的决定作用(例如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左倾机会主义者、青年派领袖,保尔恩斯特说“在马克思那里历史是完全自动地形成的,丝毫没有(还是创造历史的)人的参与,经济关系(它们本身就是人的创造)就像玩弄棋子一样玩弄这些人”)。同时,资产阶级思想家则用唯心史观攻击唯物史观,把唯物史观庸俗化为单方面的“经济决定论”、“经济唯物主义”、否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两股思潮在无产阶级和广大青年中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理论上引起的混乱。所以,恩格斯对布洛赫、施密特等人问题的回应,也是对整个社会思潮的回应。
马恩的思想多以论战文章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因此,其思想多是就尖锐性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抨击和祛魅,因此会给资产阶级思想家、小资产者留下攻击的口实,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只见物而不见人,恩格斯在晚年的书信来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补充和完善,在书信中对“历史合力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偶然性与必然性”等问题进行说明。
“生产决定一切”、历史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但在这些作用中,生产力起到了决定的作用。恩格斯认为,相对独立性如同发展的不均衡性一样,这种不均衡性是所有区别于其他程度、“层次”和进程领域所固有的,因为各个领域都与一些各自特有的运动规律,尽管这些领域依赖其从属领域的规律,但仍以“扬弃”的方式将它们包括于自己的内容之中,经济上就存在这种情况:“凡是存在着社会规模的分工的地方,单独的劳动过程就成为相互独立的”。许多其他进程和现象都对生产过程有反作用,因此恩格斯以16世纪的地理学伟大发现为例,他把这些发现的影响引申到商品对生产地反作用机制中。
1生产和产品贸易的关系及其两者与金融贸易的关系
经济因素的作用是有条件的“经济发展对这些领域也具有最终的至上权利,这在我看来是确定无疑的,但是这种至上权力是发生在各改领域本身所规定的那些条件的范围内”,恩格斯的这一论述,并没有改变唯物主义的任何原则,而是对它进行了重要补充。
生产与产品贸易的关系:
凡是存在着社会规模分工的地方,局部劳动过程也都成为相对独立的,生产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东西。但是产品贸易,一旦离开了奔雷的生产而独立起来,它就循着本身的韵东方星运行,这一运动总的说来受生产运动的支配的,但是在单个的情况下和在这个总的隶属关系以内,它毕竟还是循着这个新因素的本性所固有的规律运行的,这个运动有自己的阶段,并且也对生产运动其反作用。
货币贸易和商品贸易:
货币贸易同商品贸易一旦分离(在生产和商品贸易所决定的一定条件下并在这一范围内),有其自己的发展,它自己的本性所决定的特殊规律和独特阶段。

货币贸易在这种进一步的发展中扩到证券贸易,这些证券不仅是国家证券,而且也包括工业和运输业的股票,因而总的说来支配着货币贸易的生产,有一部分九尾货币贸易所直接支配,这样货币贸易对于生产的反作用就变得更为厉害而复杂了
2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就政治而言,它的反作用表现在对生产的条件和进程的作用。恩格斯指出“这两种不相等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是经济运动,另一方面是追求尽可能大的独立性并且一经确立也就有了自己的运动的新的政治权利”。恩格斯强调两种不相等的力量,就将经济运动与上层建筑在其辩证关系中的地位作了明确的规定,与“二元论”划清界限,上层建筑虽然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但是“第二性的”,不能因此否定经济基础的“始因”地位。正是因为从历史角度审视人类生活实践,恩格斯看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作用与反作用是交互的:1“经济运动会为自己开辟道路,但是它也必定要受到它自己所确定的并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治运动的反作用,即国家权力的以及和它同时产生的反对派的运动的反作用。”2“沿着同一个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的比较快;可以沿着相反的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像现在每个大民族的情况那样,它经过一定的时期都要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止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而给它规定另外的方向”。  这三种反作用的情况一,国家权力如果沿着经济发展的同一个方向起作用,就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二,如果沿着同经济发展相反的方向起作用,就会破坏经济发展,甚至使之崩溃;三阻碍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而推动它沿着另一种方向走。第二和三情况,国家权力能给经济发展带来损害,并引起浪费,但并非是历史唯心主义所说的最终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恩格斯指出:“当某一个国家内部的国家政权同它的经济发展处于对立地位的时候——直到现在,几乎一切政治权力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都是这样——斗争每次总是以政治权力被推翻而告终”《选集第三卷223》)国家权力的反作用尽管可以再一定时期决定经济向前发展或毁灭某一民族经济,但大多数情况下,它对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国家权力或暴力是以经济情况为基础的,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不是国家权力,而是经济的发展。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就已经注意并论及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反杜林论》的宝理论中,恩格斯指出,政治权力对经济的发展可以朝两个方向发生作用:或者是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按照与经济发展一致的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她将促进经济加速发展;或者是违反经济发展的规律与方向而起作用,这时它一般会被经济发展的要求所淘汰而崩溃。当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权力与其经济发展对立时,斗争的结果总是政治权利被推翻
法的相对独立性
“法的发展”的进程大部分只在于首先设法消除那些由于将经济关系直接翻译成法律原则而产生的矛盾,建立和谐的法的体系,然后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和强制力又一再突破这个体系,并使它陷入新的矛盾。
法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法的独立性就如国家的独立性一样是相对的,不可避免受到经济事实的决定和制约。1、法对经济的依赖性:“法不仅必须是适应于总的经济状况,不仅必须是它的表现,而且还必须是不因内在矛盾而自相抵触的一种内部和谐一直的表现”“法的发展”的进程大部分只在于首先设法消除那些由于将经济关系直接翻译成法律原则而产生的矛盾,建立和谐的法的体系,然后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和强制力又一再突破这个体系,并使它陷入新的矛盾”2法的独立性就如国家的独立性一样是相对的,不可避免要受到经济事实的决定和制约:“经济关系反映为法的原则,同样必然使一种头足倒置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在活动者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的,法学家以为他是凭着先验的原理来活动的,然而这只不过是经济的反映而已。这样一来,一切都头足倒置了。而这种颠倒——在它没有被认识以前构成我们称之为意识形态观点的那种东西——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并且能在某种限度内改变经济基础,我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这说明,发原则时经济关系的反映,这样才能对法这种社会现象做出唯物主义的、也是科学的解释。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恩格斯在书信中以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提出的意识形态恰恰是虚假意识的概念,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有意识地,但是以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思维过程不是经过自己思维得出,就是经过前辈思维得出,其相对独立性,首先表现在他是思想家们有意识的活动的产物,但意识形态的内容和形式不是人们主观意识自由创造的产物,归根结底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他们的根源都是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以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意识形态相对经济基础来说具有一定的对立性,表现在各种意识形态由于分工已经形成就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自身特殊发展的规律。这种独立性是之所以是相对的,因为它的产生和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决定。独立性其表现:1、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2意识形态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人人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也就是说,先进的社会意识形式不一定产生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经济较落后的国家在意识形式方面也可以走在世界的前列。3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由于社会分工的缘故,使得每种意识形态成为各具特色的思想领域,但他们彼此间不是孤立隔绝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对这些发生最大的直接影响的,则是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反映”,承认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才能进一步说明意识形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时间:2017年7月8号—8月26号
书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2、3、4卷
布尔迪尔《男性统治》
德波《景观社会》(在读)
初入读书会,体会到了读书会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氛围,假期接近两个月的读书生活中收获良多,因此从知识收获和心理历程两个方面进行汇报。
知识收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以时间顺序编排马恩有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文献和著作,总体上:第一卷是1843-1859年之间的著作,第二卷是1857-1871年之间的著作,以资本论节选部分为主,第三卷是以1871-1883年之间的著作,第四卷是1884-1895年之间著作和马恩之间的书信来往为主。
第一卷的著作书写时期是资本主义在欧洲主要国家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暴露的时期,资产阶级毫无底线的利益牟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都在逐渐的发展,资产阶级发展的过程亦是无产阶级发展的过程,因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逐渐尖锐。这一时期,马恩的理论和活动中心主要集中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上,也是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方向的转变,形成新的世界观和新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队伍。第一卷以1843年3-9月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法哲学的批判开始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力求指出人类获得解放的途径,并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和阐述先进理论的重要作用,《导言》在马克思向唯物主义转变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是马克思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标志。第一卷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收录是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提出了异化劳动概念,并指出异化劳动的四个特征: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2、工人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4、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是一切异化劳动、首先是劳动异化的基础和原因,又是劳动异化的结果,因此只有对私有财产进行扬弃,才能结束异化劳动并消除产生私有财产的条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虽然简短,却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理论,在《提纲》中,马克思对实践的作用和人的本质问题进行论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恩阐明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露国家的阶级性质,并概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私有制将消灭;社会的阶级划分和阶级统治将消失……个人的才能将得到全面发展。《哲学的贫困》是应对小资产阶级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的批判而作,节选部分通过对蒲鲁东有关七个说明、分工和机器、竞争和垄断、所有权或租、罢工和工人同盟等反应小生产这利益的思想进行逐一批判,通过诙谐的话语批判蒲鲁东混乱的哲学思维,指出其研究过程的形而上学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无产阶级在思想上同小资产者划清界限。《共产党宣言》是在以问答形式书写的《共产党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抛弃《原理》问答形式的书写形式,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融为一体,阐明了阶级斗争的理论,分析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同时分析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流派,并揭露其理论错误和阶级实质,并阐明了共产党人对待其他政党的态度。《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对法国阶级斗争的经验的总结,在这两个著作中,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对待资产阶级国家的态度作进一步的阐明。
第二卷总体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剩余价值理论的探索,阐明资本如何产生以及在运转过程中如何实现对劳动的剥削。正如马克思在第一卷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想使用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资本的生产过程: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基本原理、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价值增值和资本积累等问题的阐述,揭示资本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趋势。马克思认为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而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正是由于这种性质,使得商品必须进行交换,而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在交换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劳动产品事实上彼此等同,从而事实上转化为商品。交换的扩大和加深的历史过程,使商品本性中潜伏着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发展起来。在交换中,劳动产品转化成商品,而商品在一定程度上转化成货币。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先决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自由的一无所有,为获取生存资料出卖自己的劳动,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有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雇佣工人在劳动中创造的价值除弥补劳动力的价值之外,还有剩余,这个剩余价值被货币所有者无偿占有,从而揭示出资本的本质: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历史的产物,是一种特殊历史阶段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劳动产品,在扩大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实现资本的不断的积累,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曾铮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因此,资本的不断积累过程,是资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同时也是无产阶级发展壮大的过程,正是由于资本的这种原始积累,随着生产资料的不断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逐渐同资本主义不相容,因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资本的流通过程:流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总生产过程的中间环节,是对整个国家多个资本或全部资本彼此并存和运动的条件。马克思对资本流通过程的研究分为:单个资本的循环过程、单个资本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即资本周转过程以及单个资本运动的总体的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产业资本的循环,是资本依次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外一种形式,形成一种运动,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实现资本的增值,也是在这个运动中,资本“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又包含循环过程的三种不同的形式”即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三个循环的协调统一,使得产业资本能够顺畅的完成自己的运转。单个资本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马克思从资本周转的角度对资本进行重新划分,把资本分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子所以出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执行职能的资本价值或生产资本有不同的周转,但为了实现生产的连续性,流动资本的各要素和固定资本的各要素,都要不断地固定在生产过程中。单个资本运动的总体的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这个总过程即包含生产消费和作为其中介的形式转化,也包含个人消费和作为其中介的形式转化或交换,因此,构成社会资本的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不仅包含资本的流通,他同时包含一般的商品流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既包括资本的生产过程也包括资本周转或循环,资本的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的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构成每个规模扩大的年再生产的最重要的部分,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把社会总生产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这些前提下,马克思提出了简单再生产活动公式,这种公式表明社会总产品全部得到实现的可能性和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剩余价值和利润实际上是一回事,只不过利润表现为全部资本的产物,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的分析,在这种转化形式中,揭露剩余价值的起源和存在的秘密,进一步得出可变资本部分相对不变资本部分的相对减少,导致剩余价值的减少,从而导致利润的减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润是所有剥削阶级生存的来源,每个剥削阶级都从利润中得到自己的一部分收入,产业资本家收到企业收入,货币资本家得到借贷利息,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
第三卷是马恩在1871-1883年间的著作,这一时期科学社会主义广泛转播。
《法兰西内战》是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在痛斥凡尔赛反革命政府对无产阶级的残酷报复行径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国家学说等思想的,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公社“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积极斗争的产物,是最终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P59)。指出在政治上,强调无产阶级国家民主实质的同时,强调无产阶级需要强有力的集权的国家政权作为阶级斗争的武器正压零散的暴动,通过暴力实现集权的国家,在经济上,强调“以自由联合的劳动条件代替劳动受奴役的经济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实现阶级的消除,但在公社成立之初并不能立刻实现阶级的消失。在有关同盟问题上,无产阶级应把不依靠他们劳动为生的各阶级团结在自己周围,团结中等资产积极、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依靠他们的力量争取民主和真正的民族利益。《论住宅问题》是恩格斯对小资产者蒲鲁东主义和资产阶级有关住宅问题的批判,恩格斯认为,蒲鲁东主义者在经济问题中将经济关系引入法学的空白,主张房屋产权所有,通过调节利润率,实现劳动工人拥有房屋,从而忽略利润率的调节影响资本投资转移,资本最终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形成剥削,小资产者蒲鲁东主义并没有调离住宅问题的经济本质而论住宅问题;资产阶级有关对住宅问题的探讨,最终从经济关系引入道德说教,以房屋产权作为资本,从而使无产者成为有产者,这种住宅理论掩盖资本对无酬劳动的占有本质,房屋作为生活资料的一部分固定下来,生活资料的减少从而劳动力价值减少,是资本剥削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无论是资本家建房、工人自助还是政府资助,都不能满足无产阶级住房问题,恩格斯认为,只有工人阶级专政,掌握国家政权,资本作为全体社会共同所有,才可能以国家福利的形式,占据资产阶级的房屋,为无产阶级安排居所。《论权威》、《政治冷淡主义》、《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都是对巴宁无政府主义的批判,巴枯宁鼓吹工人阶级放弃政治,认为国家是一切的政治缺陷和不平等根源,马克思、恩格斯就巴枯宁的思想,指出:“工人阶级的目的就是要消灭阶级,而这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才能达到”,“工人阶级的政党不应当成为某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的尾巴,而应当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它有自己的目的和自己的政治”,无产阶级只有不断加强自己的权威、建立无产阶级的国家,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才能消除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真正的自由。《反杜林论》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哲学部分论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时间与空间、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思维与存在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揭示了辩证法和想而上学的根本区别;政治经济学部分以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为依据,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规律的科学”;科学社会主义部分,恩格斯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以及其产生的历史规律,并对未来社会的一些特征进行预测。
第四卷是1884-1895年间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自然辩证法》以及马恩之间书信的来往。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详尽阐述了家庭的起源和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产生的原因和阶级本质。认为家庭是的形式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在人类早期,家庭血缘关系维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种维系逐渐被私有制所代替;而对私有制的论述,抨击当时站主流的私有制一直存在的思想,指出私有制是历史的产物,是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想联系的;关于国家,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社会发展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组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国家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P170—172)《自然辩证法》恩格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近百位自然科学大家的研究,依据自然科学史,论述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系,认为,自然科学的发展需要寻求哲学的帮助,“自然研究家景观可以采取他们所愿意采取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同时辩证法也为各领域研究提供过度方法和模式。
《男性统治》是布尔迪厄对现代社会男性与女性关系中男性的无意识的统治的批判,通过男女身体构造以及性行为中支配地位的孤立的偶然性,将其法定程序下合法化,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男女关系的不平等是由社会建构的,而非由于性器官的差异产生性关系的差异,最终产生社会关系的差异,因为男性和女性身体上的差异是依照男性中心观念的实践模式被理解和构造的。男人为实现在我男子气概和象征暴力(象征权力、象征力量等),通过女性建立交换和婚姻,保理机制将女性转化为物的状态,妇女作为符号建立男人间的关系,因此沦为象征资本和社会生产或再生产的工具,其功能就是帮助延续和增加男人所持有的象征资本;由于事实的确认、集团认可以及人种学、生物学、历史考古学以及符号学等方面的确认,产生职业歧视,性别分工被纳入生产活动的分工之中,被纳入到象征财产经济视角的配置,社会客观的期待尤以默许的形式被纳入仍有性别差异的劳动分工。在这样的社会中,男性的控制权欲以及女性依赖的奴性产生社会普遍认可的男权社会,女性的这种无知的依赖,成为男性统治的支撑,从统治关系中产生的思维范畴在统治者身上的应用又促进了这种无知。这种男性统治是非历史化历史作用的结果,是历史中持续的存在,男女差异的日常时间在公共场合有人民共同完成,被纳入一个自始至终男性优先的原则构成的社会象征系统,而这种统治关系存在于全部社会空间及其次空间中,不仅在家庭中,同样存在于学校教育空间和劳动世界中,在官场和传媒场中,形成一种无意识的男性统治社会象征系统。
德波《景观社会》目前在读,暂不作总结。
感想:
读书需要心无旁骛和持之以恒,心无旁骛的投入、心无旁骛的吸收、心无旁骛的转化,在走进各思想大家的思想过程中走出来,实现真正的内化和外化,这样的读书才是真正的读书,同时,读书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韧性和决心,接近两个月的读书生活收获了颇多,可以用“三个一”来概括,即一本书、一个团队、一群好友。一本书,是经典之书,经典之书的阅读虽然晦涩,却是与原作者的直接接触,少了他者的转述和主观意识的介入,能更直观的把握作者的“元”思想,是更好的思维训练和知识积淀,因此,让我更关注经典著作的阅读,指明了未来的读书的方向;一个团队,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团队,紧张氛围之下亦不缺乏氛围的从容,跟随这样团队读书、生活是庆幸的,也是让人羡慕的,很庆幸能有机会参与这样的读书团队,让我有进一步提升的机会;一群好友,是读书路上的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和陪伴的好友,进步是一条孤独的道路,有这样一群能够随时相互讨论、相互印证的读书伴侣,在这条孤独的道路上,不至于孤单。
[ 此贴被王帅在2017-11-14 13:55重新编辑 ]
Posted: 2017-09-11 22:41 | [楼 主]
王帅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2
威望: 2 点
金钱: 20 RMB
注册时间:2017-09-10
最后登录:2017-11-15

 Re:王帅读书汇报(更新致10月)

书单:
《景观概说》
《景观社会》
《城市发展史》(在读)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
《景观概说》霍华德
景观概说中,作者以欧洲化的视角对景观进行界定,但作者并没有对景观进行盖棺定论,主要因为景观理论在西方国家中有不同的解说,很难进行统一的归纳和总结,因此作者通过自己地理学和艺术理论的专业视角结合对景观进行分离。
景观的认知最初莫过于“户外景观”,只要是周遭那些被人绘画和摄影的地方,也被成为景观。景观在很多专业是被边缘化的,重要的原因是景观的概念并非很理性,它有个人的倾向并包括反映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历史、民族和文化以及个性化的好恶,通常,它是对“我所在的地方”或是对某个人的地方的描述。在《欧洲景观公约》中对景观的定义是“人们感悟认为是景观的一个地方就是景观”,因此,对景观质量的理性判断常常是被个人化的偏好所掩盖和湮没。景观同场所相关,是极其大众化的,而场所这一概念很容易被某个地域内的大多数当地人理解,几乎所有的当地时间都用“何人”、何地、何时这三个要素之一或用三者共同的记录,因此,景观具有区域性,是一个被人感知的场所,景观都是对人有深刻影响的,以至于改动任何一个地方都会牵连某些人,其主要原因是景观是人创造的,具有人的属性,景观与真实的地方和真实的实践、更重要的是与真是的人想联系,因而,景观不单单指视觉上的景观效果。
景观具有人文概念和自然属性。景观含有大量的人文内容(大量的但不只是历史性的),首先,自然景观也能打上人文的烙印,可以被一些文化团体赋予人文的内涵,景观一词常常会激发有历史意识的人的历史人文观念,而这种观念的人倾向于保护处于危险状态的历史人造景物。景观的人文概念或人文景观,其外观主要取决于人类的行动,因此包括大多数农场以及欧洲的所有实际的土地,它会被局限成“被设计的景观”,总之,它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人的文化包袱,其很大程度上由于人造因素,因为人的参与,可以用于文化迹象的证明,制造景观的动机中就包含有国家或民族的因素以及那些展示财富和权利的欲望,而这些动机中常常包含了为巩固某个霸权集团的权利机构,或者也学是来自下层的人们,其目的是为了挑战权利机构。景观的这种社会发展的标志,包含了人类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斗争,景观的文化概念成为一种文化资本,由少数资本聚集于一定范围,景观的拥有权只限定在少数人的手中,最终形成文化资本的储备,少数人占据社会上大量的文化资本,大部分人对文化景观缺少接近的机会,因此,这给我们问题导向去探讨文化方面的公平和正义。上层社会多追逐美学、艺术等方面,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接触,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文化景观的垄断,让下层劳动人民在无意识中接受这种文化资本的统治。
景观是具有一定的规模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尺度,是户外的,是关于视觉风景的景观,而且是广阔的风景景观,在某种程度上,这类景观概念与美学观点有一些共同之处,即评价景观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它在视觉上的美感程度,但对野生景观的评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自然程度”。无论这种自然属性有怎样的含义。因而,对于景观概念,它不仅具有历史性,具有历史的人的创造的意义,同时还关注未来和现在的发展,不仅富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包含防御和所有权的问题,同时是一种纯理性、并无感情色彩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然领域。
对我而言,景观是人创造的,是一种人的内心的感知,景观应具有一定的准入性和可接近性,不能因为资本的聚集,在资本的逻辑下产生一种垄断,景观是一种权力,但这个权利的主体是人民大众,无论对于文化景观来说,(这主要是人的创造,人的创造就应该属于人类所有,而不应是某个人独有的权利),对于自然景观而言,景观之所以被称为景观,是人的感知,这种感知不仅是视觉上的还有意识层次的,因此,只有人的介入和参与才能称之为景观,因此,在景观问题上设计的人的权利问题或一种空间的正义,其虽有边界,但这种边界只是对景观或空间的界定,这种边界并不是对人的参与的限制,是景观的限度而非人的活动的限度。
《景观社会》德波
在《景观社会》中,德波将马克思曾经面对的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物化现实抽离为一个离裂于物质生产过程的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性的总体视觉途径,而马克思所指认的市场交换已经颠倒为物与物的人与人的劳动关系,也被再一次虚化,成为商业性影像表象中呈现的一具伪欲望引导结构,这就是德波所说的社会景观现象,景观是人们自始至终相互联系的主导模式,是一种新的分离关系。而这种关系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秩序的牢固支座。因此,伊始于文章,德波就指出在现代生产条件占统治地位的各个社会中,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聚集,直接经历过的一切都已经离我们而去,进去了一种表现。正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特质的批判,即社会存在的主导性本质主要表现为一种被展现的图景性,人们因为对景观的迷入而丧失自己对本真生活的渴望和要求,而资本家则依靠控制景观的生成和变化来操纵整个社会生活,很多人成为生活中的一种观者——“观者只是被简单地设想为一无所知、无所应答者。那些总在观望下一步发生什么事的人是永远不会行动起来,这显然就是观者的情形”。因此德波提出:“景观的最重要原则时不干预主义”,打破对社会生活的干预与控制,让社会主体的劳动创造者由观者变成参与者。扭转大多数彻底偏离自己本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沦为景观控制的奴隶的现状,为身处在这种无意识状态下的群体祛魅。
德波从经济的角度进行探讨,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经济对社会生活进行通知的第一个阶段,在任何人类成就的定义中,曾经导致一种从存在滑翔拥有的明显降级,而通过经济的积累结果对社会生活进行整体占领的当今阶段,正在导致一种从拥有面向显现的总体滑坡,而任何实际的‘拥有’只能从这种滑坡中获取它的即时名望和最终功能,同时,任何个体的现实也都成为社会的现实,直接依赖于社会的威力,由社会的威力来造就。正因为这个现实并不存在,所以它只能被允许出现。
景观是西方哲学规划全面虚弱的继承者,这个规划是受观看类别支配的对活动的理解;金骨干同样建立在对精确的技术理性进行不断展示的基础之上,而这种技术理性恰恰来自这种思想。在生活中,景观成了决定性的力量,景观制造欲望,欲望决定生产,也就是说物质生产虽然依旧是客观的,但是是在景观制造出来的假象。从生活中的每个方面脱离出来的图像,正在融合到一个共同的进程中,而在这个进程中,这种生活的统一性不再能够得到恢复。德波将景观分为集中的景观和弥散的景观。集中的景观物蛀牙归属于官僚政治资本主义,官僚制度掌握的商品,就是全部的社会劳动,而它出售给社会的东西就是它的成块的存活,而弥散的景观也就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控制的新形式及其意识形态。在德波眼中,景观不能被理解为对某个视觉世界的滥用,即图像大量传播技术的产物,也必须充分理解景观并非一个图像集合,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通过图像的中介而建立起来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
主要是对恩格斯晚年唯物史观问题的梳理。19世纪90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在德国出现一股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把矛头指向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那些宣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的人不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当作研究社会历史的指南,而是教条的把了是唯物主义当作“标签”或“套语”庸俗地到处乱用;他们单单用经济因素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发展的复杂过程,机械地理解经济的决定作用(例如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左倾机会主义者、青年派领袖,保尔恩斯特说“在马克思那里历史是完全自动地形成的,丝毫没有(还是创造历史的)人的参与,经济关系(它们本身就是人的创造)就像玩弄棋子一样玩弄这些人”)。同时,资产阶级思想家则用唯心史观攻击唯物史观,把唯物史观庸俗化为单方面的“经济决定论”、“经济唯物主义”、否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两股思潮在无产阶级和广大青年中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理论上引起的混乱。所以,恩格斯对布洛赫、施密特等人问题的回应,也是对整个社会思潮的回应。
马恩的思想多以论战文章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因此,其思想多是就尖锐性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抨击和祛魅,因此会给资产阶级思想家、小资产者留下攻击的口实,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只见物而不见人,恩格斯在晚年的书信来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补充和完善,在书信中对“历史合力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偶然性与必然性”等问题进行说明。
“生产决定一切”、历史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但在这些作用中,生产力起到了决定的作用。恩格斯认为,相对独立性如同发展的不均衡性一样,这种不均衡性是所有区别于其他程度、“层次”和进程领域所固有的,因为各个领域都与一些各自特有的运动规律,尽管这些领域依赖其从属领域的规律,但仍以“扬弃”的方式将它们包括于自己的内容之中,经济上就存在这种情况:“凡是存在着社会规模的分工的地方,单独的劳动过程就成为相互独立的”。许多其他进程和现象都对生产过程有反作用,因此恩格斯以16世纪的地理学伟大发现为例,他把这些发现的影响引申到商品对生产地反作用机制中。
1生产和产品贸易的关系及其两者与金融贸易的关系
经济因素的作用是有条件的“经济发展对这些领域也具有最终的至上权利,这在我看来是确定无疑的,但是这种至上权力是发生在各改领域本身所规定的那些条件的范围内”,恩格斯的这一论述,并没有改变唯物主义的任何原则,而是对它进行了重要补充。
生产与产品贸易的关系:
凡是存在着社会规模分工的地方,局部劳动过程也都成为相对独立的,生产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东西。但是产品贸易,一旦离开了奔雷的生产而独立起来,它就循着本身的韵东方星运行,这一运动总的说来受生产运动的支配的,但是在单个的情况下和在这个总的隶属关系以内,它毕竟还是循着这个新因素的本性所固有的规律运行的,这个运动有自己的阶段,并且也对生产运动其反作用。
货币贸易和商品贸易:
货币贸易同商品贸易一旦分离(在生产和商品贸易所决定的一定条件下并在这一范围内),有其自己的发展,它自己的本性所决定的特殊规律和独特阶段。

货币贸易在这种进一步的发展中扩到证券贸易,这些证券不仅是国家证券,而且也包括工业和运输业的股票,因而总的说来支配着货币贸易的生产,有一部分九尾货币贸易所直接支配,这样货币贸易对于生产的反作用就变得更为厉害而复杂了
2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就政治而言,它的反作用表现在对生产的条件和进程的作用。恩格斯指出“这两种不相等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是经济运动,另一方面是追求尽可能大的独立性并且一经确立也就有了自己的运动的新的政治权利”。恩格斯强调两种不相等的力量,就将经济运动与上层建筑在其辩证关系中的地位作了明确的规定,与“二元论”划清界限,上层建筑虽然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但是“第二性的”,不能因此否定经济基础的“始因”地位。正是因为从历史角度审视人类生活实践,恩格斯看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作用与反作用是交互的:1“经济运动会为自己开辟道路,但是它也必定要受到它自己所确定的并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治运动的反作用,即国家权力的以及和它同时产生的反对派的运动的反作用。”2“沿着同一个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的比较快;可以沿着相反的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像现在每个大民族的情况那样,它经过一定的时期都要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止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而给它规定另外的方向”。  这三种反作用的情况一,国家权力如果沿着经济发展的同一个方向起作用,就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二,如果沿着同经济发展相反的方向起作用,就会破坏经济发展,甚至使之崩溃;三阻碍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而推动它沿着另一种方向走。第二和三情况,国家权力能给经济发展带来损害,并引起浪费,但并非是历史唯心主义所说的最终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恩格斯指出:“当某一个国家内部的国家政权同它的经济发展处于对立地位的时候——直到现在,几乎一切政治权力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都是这样——斗争每次总是以政治权力被推翻而告终”《选集第三卷223》)国家权力的反作用尽管可以再一定时期决定经济向前发展或毁灭某一民族经济,但大多数情况下,它对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国家权力或暴力是以经济情况为基础的,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不是国家权力,而是经济的发展。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就已经注意并论及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反杜林论》的宝理论中,恩格斯指出,政治权力对经济的发展可以朝两个方向发生作用:或者是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按照与经济发展一致的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她将促进经济加速发展;或者是违反经济发展的规律与方向而起作用,这时它一般会被经济发展的要求所淘汰而崩溃。当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权力与其经济发展对立时,斗争的结果总是政治权利被推翻
法的相对独立性
“法的发展”的进程大部分只在于首先设法消除那些由于将经济关系直接翻译成法律原则而产生的矛盾,建立和谐的法的体系,然后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和强制力又一再突破这个体系,并使它陷入新的矛盾。
法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法的独立性就如国家的独立性一样是相对的,不可避免受到经济事实的决定和制约。1、法对经济的依赖性:“法不仅必须是适应于总的经济状况,不仅必须是它的表现,而且还必须是不因内在矛盾而自相抵触的一种内部和谐一直的表现”“法的发展”的进程大部分只在于首先设法消除那些由于将经济关系直接翻译成法律原则而产生的矛盾,建立和谐的法的体系,然后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和强制力又一再突破这个体系,并使它陷入新的矛盾”2法的独立性就如国家的独立性一样是相对的,不可避免要受到经济事实的决定和制约:“经济关系反映为法的原则,同样必然使一种头足倒置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在活动者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的,法学家以为他是凭着先验的原理来活动的,然而这只不过是经济的反映而已。这样一来,一切都头足倒置了。而这种颠倒——在它没有被认识以前构成我们称之为意识形态观点的那种东西——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并且能在某种限度内改变经济基础,我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这说明,发原则时经济关系的反映,这样才能对法这种社会现象做出唯物主义的、也是科学的解释。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恩格斯在书信中以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提出的意识形态恰恰是虚假意识的概念,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有意识地,但是以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思维过程不是经过自己思维得出,就是经过前辈思维得出,其相对独立性,首先表现在他是思想家们有意识的活动的产物,但意识形态的内容和形式不是人们主观意识自由创造的产物,归根结底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他们的根源都是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以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意识形态相对经济基础来说具有一定的对立性,表现在各种意识形态由于分工已经形成就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自身特殊发展的规律。这种独立性是之所以是相对的,因为它的产生和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决定。独立性其表现:1、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2意识形态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人人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也就是说,先进的社会意识形式不一定产生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经济较落后的国家在意识形式方面也可以走在世界的前列。3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由于社会分工的缘故,使得每种意识形态成为各具特色的思想领域,但他们彼此间不是孤立隔绝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对这些发生最大的直接影响的,则是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反映”,承认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才能进一步说明意识形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Posted: 2017-10-15 23:04 | 1 楼
梁伟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201
威望: 201 点
金钱: 2010 RMB
注册时间:2016-12-08
最后登录:2023-10-23

 

顶上来,总结花了不少心思!!!!
读书,思考。
Posted: 2017-10-17 17:02 | 2 楼
严红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50
威望: 150 点
金钱: 1500 RMB
注册时间:2017-03-19
最后登录:2019-06-29

 

师兄看书状态特别专注,向你学习
浪费的不是时间,是自己
Posted: 2017-10-17 18:36 | 3 楼
刘大龙
美梦易醉,红颜易老,莫若苦练内功,健全人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729
威望: 731 点
金钱: 73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9
最后登录:2017-10-23

 

状态很不错,也很有条例。
世界是圆的,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只要进去用心思考,都可以读出来,读出特有的思考。
保持状态,继续加油!
Posted: 2017-10-18 18:05 | 4 楼
夏日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92
威望: 92 点
金钱: 920 RMB
注册时间:2014-11-05
最后登录:2018-12-29

 

状态不错。内容总结深刻。好多还没看懂。向师兄学习。
一萧一剑走江湖,一心一意化天下
Posted: 2017-11-14 18:17 | 5 楼
梁伟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201
威望: 201 点
金钱: 2010 RMB
注册时间:2016-12-08
最后登录:2023-10-23

 

帅帅加油,看好你!
读书,思考。
Posted: 2017-11-14 23:44 | 6 楼
17李琼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1
威望: 31 点
金钱: 310 RMB
注册时间:2017-04-12
最后登录:2017-12-12

 

砥砺前行~
Posted: 2017-11-15 17:27 | 7 楼
张金金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7
威望: 67 点
金钱: 670 RMB
注册时间:2016-03-14
最后登录:2019-05-02

 

很多书都还没看过,学到很多,师兄继续加油咯
Posted: 2017-11-15 22:44 | 8 楼
杜姣
坚持就是胜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512
威望: 512 点
金钱: 5120 RMB
注册时间:2009-09-13
最后登录:2017-11-18

 

很有特色,厉害。。。
Posted: 2017-11-16 22:03 | 9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023551(s) query 4, Time now is:03-29 07:00,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