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卢云龙子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卢云龙子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
威望: 1 点
金钱: 10 RMB
注册时间:2014-11-10
最后登录:2014-12-25

 卢云龙子读书报告

一、书单
    11月份书单(至11.30)
德里达《论好客》《论精神》《声音与现象》、蒂特马斯《蒂特马斯社会政策十讲》、迪安《社会政策学十讲》、布迪厄《遏止野火》、麦克·怀特《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杨茂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
二、内容汇报
    德里达是解构主义大师,在这三本书中他集中于对生活、政治、哲学的具体细节进行拆解。读完他的著作第一感觉是他分析的精细以及独特的视角。同福柯相比,德里达的解构只触及分析对象的地基,一针见血的解构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
    在《论好客》一书中,德里达通过把好客分为绝对的好客以及有条件的好客来分析国际政治的不平等。
    好客在本书中并非是只指招待客人,更多的是指在国际关系中国与国之间的互助,具体的表现是国际协议。但在本书中涉及国际关系的材料十分少,更多的是古希腊哲学和启蒙时代中的人物材料。可以看出,德里达着眼于个人,通过对个体的分析折现国家关系和人类发展的未来。康德指出人类会拥有美好的未来,要求人们真实的表达自己。后代学者进一步阐发他的观点,认为“好客”是实现人类美好未来的具体条件,这正是德里达解构好客的原因。德里达认为好客如果按照康德的观点是很难实现的,康德要求人们真实的表达,不能撒谎。但是在具体的生活中,人们常常不得已撒谎,往往因为某些制约而做口是心非的事情,就如同俄狄浦斯死后为隐瞒自己的墓地而与达成的协议那样,毁约说实话就意味着灾难。他指出人们的社会生活总是存在这样选择,也正是这样的选择使客人变成主人的主人,主人变成客人的客人。完全颠倒的位置,就是因为人们无法实现绝对的好客,只能实现有条件的好客,因为人们总会保护自己的利益。国际社会中对外来移民的排斥或有条件的资格审查就是具体体现。德里达的解构对人类未来发展敲响了警钟,好客并不能带来人类美好的未来,我们必须正视我们的生活。
    在《论精神》中,德里达指出海德格尔关于精神概念的转变是人们认为他与纳粹相联系的根源。
德里达认为海德格尔关于“精神”有两个阶段的认识,第一阶段精神一词在他的文本中是是带有引号的。这要从两个方面来思考,首先是他思想的来源性,其次是对精神具体内容的阐释并不清晰。海德格尔认为石头没有精神世界,动物缺乏精神世界,人类才有精神世界。德里达分析认为,在海德格尔看来动物具有精神世界,因为缺乏首先建立在存在的前提之下。可是精神在这样的表达中并没能够指出具体内涵,更多的是一种层级关系。人类的精神因此而被安置在至高的地位,而这并没有结束。就算是在人类的精神中,海德格尔认为德语比其他语言更能够表达精神的内涵,更接近古典哲学先贤的表达。在第二的阶段中,精神被去调引号,具体表达为“火”。这是指精神的强大力量和对人类的重要指引作用。这两阶段精神一词的变化强调了它的专属性、动力性、指引性,而这也恰恰与纳粹强调德意志民族的优越性和征服世界的强大野心产生了“共振”。可以看出,海德格尔与纳粹之间的关系是微弱的,哲学的表达同现实政治的表达在具体内容看是有区别的,并非前者建立了后者的基础而是后者对哲学的有意利用。
    《声音与现象》一书中德里达解构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声音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指出两者之间并非是对应的。
德里达认为现象和声音之间是分开独立的。人们说话表达并非是真实的表达而是一种表述,因为作为表达的本体人们并非在场,那么所发出的声音也是音素、符号的组合而已。在对现象的分析中,他认为现象也是独立于它所展现的内容。一副图像人们要真实的了解就必须首先了解人们是否在场,因为在阅读图像时人们往往也是受于训练而只是简单的寻找符号信息。欣赏画作就变成对符号的阅读,这是一种规训后的状态,是人们在生活过程中的常态。声音与现象之间的桥梁就是具体时空下主体的在场,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作为一种现象的声音表达。人们同他人交谈,说话主体是否在场,聆听者是否在场,以及相互之间是否在场都是导致了作为一种现象的交谈是否真的如其他人所理解的那样还是人们对此无法准确的把握。这解构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状态,使人们更清晰的理解日常中的现象。
德里达的解构颠覆了人们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的认识,指出了生活之中的暗流。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试图寻找为什么要解构?解构了之后能做什么?但在阅读过后才发现,解构的目的并非是要做什么,而是要让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只有反思过去与当下才能更好的着眼未来。德里达虽然解构了好客,好像人类前途是灰暗的,可是只有认识到了不足才能避免灰暗,只有发现了曲折才能坚定前进的道路,只有面对如此事实才能获得更好的未来,我想这就是解构的魅力所在。
    《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大卫·惠普斯顿,麦克·怀特。本书是在借鉴福柯的权力—知识的理论基础上而形成的社会工作理论著作。
作者一开篇便强调叙事治疗同福柯思想的渊源。福柯的权力—知识理论强调知识与权力的相互辅助关系。作者认为这种权力与知识的互相拓展可以为个案治疗带来新的视角。传统意义上的实务模式,把案主的问题内化为自身的不足,通过相关理论如心理学理论为案主确定原因,并采取措施治疗。这是一种问题——治疗的解决办法。叙事治疗,弱化问题的观念,认为不当的行为并非是问题,案主自己便拥有解决的能力。强调案主积极的能力,不在为案主带上“问题”或“不良”的帽子。通过让案主叙说相似的经历,并发现案主原来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改变故事以鼓励案主增强信心改变行为。简单可以表达为“故事叙述—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改编故事—问题解决”。同时这并非不需要工作者介入,依照福柯的观点,一种知识则带来一种权利的扩张,而权力的控制有多种形式。作者主张通过颁发证书的形式肯定案主所拥有的解决问题的知识,并由此加强他们对不良行为的控制,以此改变他们的行为。
叙事治疗不仅运用了福柯的权力观念,还承认个体的多元性反对把对人的问题的看法限制在种种枷锁之中,提倡从个体的角度去发现潜能并解决问题。
    《蒂特马斯社会政策十讲》蒂特马斯本书是一本综合性书籍,在具体的例证之间融入了作者对一些基本概念的思考和理论的探讨。
读完本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本书。
    社会政策的相对公平性。作者指出社会政策的本意或许并非为某一阶级服务但是却不可避免的损害到一部人的利益。社会政策旨在提供社会福利但却无法做到正真的服务大众。这也提示我们社会政策的不足,并使我们发现政策只有我们相信他有作用时才有意义,这就缩小了社会政策的作用范围。
    三种社会政策模型。第一种是社会政策的剩余福利模型,该模型基于一个前提即个人的需要可以通过私有市场和家庭得到满足。第二种是社会政策的工作能力——成绩模型。社会福利此刻是经济的附属品,人们论功行赏。第三种模型是社会政策的制度性再分配模型。该模型按照需要的原则,在市场之外为社会提供惠普性的服务。
    社会政策的价值。究竟社会政策是按照上述三种模式分陪还是按照我们的需要分配,也即是按照客观的标准还是按照我们的主观意愿分配。如果是按照主观意愿那我们则需要一个平等观念更加发达的社会环境,但是如果我们按照客观标准来分配那么所得到的却有可能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社会政策学十讲》是英国社会政策学者哈特利·迪安关于社会政策学的一本入门概论性书籍。
本书分为十个章节,介绍了社会政策的主要方面指明了社会政策学的多样性和重要性。社会政策是一个国家的顶层设计,对于国家中的个体来说其利益与社会政策息息相关。但是社会政策的产生和实施是一个斡旋的过程,这里主要谈一下对社会政策中权力的认识。首先在国家层面即政策的制定者来说,社会政策作为一种对福利的支配体现的是韦伯的权力观。因为国家的复杂,政策的制定本身就并非是平等的。在这一过程中会有得利者也会有利益受损者,这样的利益争夺就需要强制权力的介入。支配的类型是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体现的,一位强有力的领导,还是一个完善的政策制定机构都会制定出不同的政策。其次在微观的政策实施过程中,体现的是福柯的权力观。社会工作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他们所具有的信息和技术上面的优势会产生对普通民众的不平等。这样的局面造成了社会工作者具有一定的权力,尤其是在如何理解和如何实施政策方面。而这也对政策的实施效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考验。社会政策本身并非是平等的,而社会政策学所研究的就是如何处理期间的关系,如何使得政策的实施更有效果。
    《遏止野火》是布迪厄对新自由主义传播的批判,是对当今国际政治社会发展的一种反思。
在本书中布迪厄开宗明义的指出了新自由主义的传播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加剧,着重对全球化、欧盟、传播媒体进行了分析。在如何看待全球化中布迪厄指出这是一种新一轮的扩张旨在使一种压迫剥削的格局稳定下来,是某些国家野心和利益的体现。在对待欧盟问题上他指出现在的状况是欧洲大银行家借新自由主义的旗号来不断拓展自己的利益,他们正在建构一个稳定的压榨格局。在对待传播媒体方面,布迪厄指出媒体场中记者和公共知识分子成为新自由主义的旗手,他们为新自由主义摇旗呐喊是因为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对媒体的批评是建立在对前面两者的分析之上的,因为作为一种过程全球化和欧盟需要媒体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在不同场域中占有主导结构地位的人员由于新自由主义的迅速兴起而结合到一起。他们组成了利益共同体,组建了一个新的场域也正在建构一个新的结构格局。布迪厄清楚认识到这点,因此他不断强调要组建弱势者跨国际的联合,要组建自己的同盟来对抗新自由主义者的压迫,在这样的结构中社会组成是复杂的,但是应该拿出在各领域中珍贵的结构优势地位资源并联合起来与其抗衡。
    《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是杨懋春先生对台头村实证研究的著作,采用了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从村庄生活的各个方面描绘了民国时期北方农村的现状与变化。
    作者的研究视角从家庭入手逐级扩大一直涉及到对地区的研究。首先从家庭来说,杨懋春先生认为家庭是生产,社交,文化礼仪的基本单位。在台头村财产以家庭为单位,在未分家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并没有或很少有自己独立的财产。在平常的农业生产中,家庭成员按年龄和性别其分工也不同,但都是为整个家庭劳动。在社交文化中,日常生活中的村民从称呼到具体节庆的行动都是以家庭为单位,个体代表家庭在场,由此催生面子。其次是做为家庭上与村庄之间的村庄组织。它处在整个村庄同每个家庭之间,维系了村庄的整合。比如不同姓氏的家族、村庄的保安队、个别因关系融洽而走的十分亲近的家庭、基督教、天主教教友群体等等。正是由于这些组织的存在,构成了除农业生产生活之外的其他村庄生活,加强了村落中的团结。再次是整个村庄一般的农业生产状况和生活状况,本书中对于农业生产、膳食结构、经济水平,利益文化的笔墨较前面二者多。可以看出作者力求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评述村庄的运转。在村级之上就是村子之间的联合还有在其之上的集镇以及集镇之间的关系。在这一部分,作者从政治运行、经贸活动、联姻、地区间的联合防卫等方面着眼,集中反映了较大地理和社会层面的关系以及对台头村的影响。这一部分细致的分析不仅表现了传统生活是如何在较大时空范围内运转也体现了随着历史的演进台头村正在慢慢被较大地区所吸纳而台头村对他们的依附关系不断加强。最后作者展望了农村发展的未来,认为只要处理好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村庄依然会有美好的明天。
  家庭是本书的核心。不论是家庭中的个体还是村中的日常事务都与家庭相关。从中可以发现传统的延续需要家庭作为支撑力量,而现代的拓展也需要家庭的撬动。一方面村中的家庭维系了本村结构的稳定,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村庄结构的多元,这不仅体现在经济的分层上,也体现新事物的传入上。最有效的证明是信教家庭的出现并逐渐成为村中的一股力量,他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左右村落的生活激发新事物的产生和进入。分析这种地位的获得过程,可以发现这与传统家庭的力量不可分开。也就是说信教家庭的前身是在传统生活具有一定的地位的大家庭或家族中产生,并由此发展他们自己的力量最终促使自身的强大和新事物的进入和产生。这可以理解为一种“攀附”的策略但根源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力量的强大。
9、10月读书报告(至10.23)
一、书单
    布迪厄《继承人》、《男性统治》、《海德格尔的政治存在论》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李银河《性学入门》、《女性主义》李安宅《边疆社会工作》、蒋旨昂《社会工作导论》
二、内容汇报
    《继承人》是布迪厄通过实证的资料来研究大学场域之中教育制度的不公以及这种不公是如何被再生产的一本著作。
    作者在书中对大学生进行了等级划分和性别划分,指出来自于底层家庭的孩子在大学中的劣势,不仅体现在学校选择的限制还体现在专业选择的限制上。通过数据布迪厄指出,虽然有一些社会较高阶层的大学生同阶层较低的大学生同样选择文科专业,但是前者只是为了对阶层象征的维护——只要进入大学便视为成功。后者则是因为无法选则更好的专业。同样在进入大学之后,这种不公所产生的影响更加显现。来自社会阶层较高家庭的大学生与较低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行为表现。前者热衷讨论政治、哲学,更富有精英的气质,后者专心于学业以及日后的工作。这是两种不同的选择,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的差异也体现在文化方面的差异。进入大学仿佛是改变命运的机会,但是也是一种维护阶层的象征。社会所期望的大学生与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往往出现脱节,阶层较高的大学生认为他们不是人们所期望的大学生。虽然人有着改变的期望但是这都是教育机制的产物。处在社会上层之中,大学生便拥有多于下层大学的社会资本。同时,经济资本使他们拥有较多文化资本,这使得他们又在大学场域之中带有优势的地位。这种优势地位使他们遵循一套自觉或不自觉实践方式。而这种结构因为教育之外的的因素,通过教育的再生产被固化下来。这就是社会与大学场的相互关系。布迪厄最后指出应当改变这样教育不公的再生产,给予底层人民更多公平的教育机会。
    《男性统治》是布迪厄研究女权主义的一部著作。在本书中布迪厄指出一种男权统治的结构是如何被历史建构出来的,提示女权主义者在争取平等的过程中不应当忽略这种权力的建构方式。
    本书中布迪厄以部落民族的文化习俗为例探讨男权统治的模式是如何被建立并被接受下来的。最初人们通过一些话语、神秘的仪式强调男性的优势并故意贬低女性,接着一整套关于男女尊卑顺序的对立的话语被应用于日常生活,同时这样的差异也逐渐被引入身体的范畴使人们强化男性中心的认识。布迪厄同时指出,生物方面的差异是历史的并非先天的。人们建构了一套关于身体的话语并支配着我们的行动。我们以为是身体的差异造成了两性的分工。事实是我们为了分工而形成了身体差异的话语,并把他装饰成为一种生物上的事实。这同时也是维护男性统治的方式。除此之外,布迪厄指出作为统治着男性并非乐于统治,这往往是一种集体无意识。除了建构一套话语,社会还形成了一整套符号体系,男性占据着经济等优势的地位,并为自身带来了相对应的符号。女性则处在相对不重要的地位,她们同样在文化场内拥有支配的地位。可是这种故意而为之的差异,使得女性自觉或不自觉的为男性统治服务并不能带来地位上的改变。社会精妙的编制了一套意义系统,各种象征、对立、支配地位的再生产都遵循着固定的模式。在这一结构中占据不同位置的男性与女性拥有不同的行动的逻辑,他们虽然被区分但又被联系。男性统治如同一张大网,每一结构的位置都是为该网络服务。布迪厄指出,如果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女性在文化领域的支配地位入手,她们需要联合起来,不在作为一种附属出现而是要创造属于她们的象征系统。
  《海德格尔的政治存在论》是布迪厄借助场域、惯习等概念对海德格尔哲学上的存在主义及政治思想进行分析的著作。(由于对海德格尔的思想不太了解所以读此书的时候只把其作为分析的材料并未探究其思想本意)
    布迪厄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海德格尔所生活的年代,并指出海德格尔思想的来源。同时分析了其在哲学场中的地位,并指出当时的“保守革命”影响到海德格尔。由于所处的位置海德格尔需要一种实践来符合这样的配置,这是两种场域的交叉。作为哲学场中的海德格尔与作为政治场中的海德格尔需要一套话语来配合他的地位。在两个不同的场域之中他保持同一种话语只是形式上产生不同,哲学上的追求同他在政治思想的追求出现了重合。海德格尔尊重哲学场的配置及惯习,但也有政治上的思想。所以可以认为他在哲学上的主张与在政治上的思想是一体之两面或者是这两者之间在不同领域中是对等的。纳粹主义在布迪厄看来是“保守革命”的一个维度之一。所以借助保守革命的思想其哲学主张与纳粹主义取得联系。但这是不同场域内部的表现,是一个概念的内涵同另一概念的关系。所以布迪厄认为不能把海德格尔视同纳粹份子。不通场之间存在交叉,处在交叉位置上的行动者在保持自身特殊性的同时又沿着两种场域的配置进行实践,但是我们不能把两这混淆且要重视处在该位置上的特殊性。
    《资本主义与现在社会理论》是吉登斯早期对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的思想进行梳理的著作。吉登斯在书中列举了三大家的主要思想和著作,并作出仔细分析。吉登斯对将目光聚焦于经典三大家,将三大家的理论同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相联系,指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去区别。
    作者认为马克思的主要观点便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归宿。他指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决定整个现代社会发展的惟一力量是不够全面的,在他看来促进社会发展的因素很多。对于涂尔干“工业主义”是重要的思想。社会失范是工业社会发展的弊病,为了消除它则需要培养道德建立职业团体促使社会的高度分工。作者同样认为涂尔干也只是从一个维度解释了现代社会。对于韦伯来说理性是其主要的观点。首先理性催生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其次理性促进了现代社会的各种发展,支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这种发展使人们陷入“理性的牢笼”之中。

    《边疆社会工作》是我国早期人类学家李安宅的一本著作,也是他在边疆工作多年的总结。全书从何为边疆说起由社会工作过渡到边疆工作,既有理论也有方法。本书可以从三个方面引起我们的思考。
    首先是对边疆的定义。作者分类列举了古今中外关于边疆的诸多定义,并最终认为边疆“不在方位,而在文化。”这提示我们看待边疆问题不要局限于地理的角度,如今我们习惯从东部往西部看待发展,这有沿海经济发达的客观条件。但是在强调东部的发达之时我们也习惯性的忽略了西部的优势,进入了东部发达西部落后的语境之中。那么这样独有的优势也会被忽略,丝绸之路便是一例。其次是对于社会工作同边疆工作的定义。作者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二者,指出社会工作是一套“软中有硬,一点一滴”的功夫,而边疆工作的目标就在于消灭边疆。指出了边疆与边疆工作的辩证关系。第三,作者在本书中表达了功能主义的思想。作者认为边疆与内地是相互补充而构成整个国家。边疆与内地不仅是经济上的互补而且在文化上也构成了多远的存在。作者在70年前的边疆地区,通过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功底为我们看待边疆、解决边疆问题提出了新的视角。
    《社会工作导论》是人类学家蒋旨昂在深感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缺乏体系指导的背景下而撰写的一本著作。
    作者系统精要的介绍了社会工作的各种方法和理论,但是本书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作者所表达的整体观。首先,是对社会工作的整体分析,每一具体方面有何功能、怎么能促进功能的实现、与社会工作这一整体有何种关系,一一清楚明了观点清楚。其次作者曾说“乡村或边疆并非乡村人或边疆人的乡村或边疆,而是国家的”。乡村或边疆不仅是当地人的故土也是全民族共有的,帮助他人便是帮助自己。但是作者在强调整体的同时也指出,用“社区”的观点进入乡村边疆的具体实践,只有理解他们才能更好的促进他们的发展。虽然注重整体,但是也尊重个体的差异。反观如今的工作,借用“科学“却在是机械的照搬硬套。我们不得不反思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这两本书均是在70多年前写成,战火并没有浇灭他们研究的热情,反而使他们有着强烈的报国雄心。反观现如今,我们走的太快以至于丢了我们的灵魂。我们来不及思考我们有什么,我们只在乎我们没得到什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先进的理论使我们视野开阔,但是不要陷入某中竞赛,从别处照搬不如停下来从本土挖掘。
    在《性学入门》中李银河讲述了近代以来性学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本书从三个角度讲述性学的发展脉络。
    第一个方面是性学的知名学者。从弗洛伊德到盖格农,阐述了人们对性的观念的该变。其中介绍了人们对性的研究角度的拓展和变化。第二方面是对性的理解的发展。最初人们坚信生理决定伦,强调性的先天条件。后来社会建构理论逐渐占据主导,强调性是由社会建构而来,从行为到心里无一不是有由社会而塑造的。第三方面是对相关理论的介绍,这主要包括社会建构理论,代表人物是福柯。压抑理论,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民主化理论,代表人物吉登斯。酷儿理论,这是90年代兴起的一个超越性的范畴的理论。这里着重强调酷儿理论,该理论认为对性别的划分导致了压迫的存在。不论什么性取向之间都有压迫,需要做的是不考虑这种划分而是创造一个新的生活方式。在这种选择下,不关心人的性别、取向。如果承认成为一名“酷儿”,那就是具有新身份的人。该理论原本是为了解决性的少数族群所受到的压迫而创立的,强调弱势者的联合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潮流,连社会的主流群体也参与进来。可是我认为该理论为了解决性的压迫问题而解构了原有的性别分类,虽然创造了新的概念但是却是对问题的回避。我们的思维模式也是被训练出来的,我们依照惯有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打破一个形式而却没有打破我们惯有的思维,追求性别平等但是我们却没有认识到我们为何会不平等。我认为这是对问题的悬置。
    在《女性主义》当中,李银河梳理了女性主义的主要流派及理论,是对女性主义的发展历史的概括总结。读完本书,会发现所有的争论都来自于为何会不平等?这样的社会结构从何而来?每一个理论流派都提出了自己对于不平等由来的解释,并将其发展。争取性别平等的过程就是发现性别不平等的道路。结合对上一本书以及对此前文化人类学书籍的阅读,可以发现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文化环境之下对性别的理解均不相同。同时对于两性的社会角色的要求也不相同。那么平等的两性关系到底是如何一种形式,究竟怎样才算实现两性平等。如今也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我们处在性别不平等之中却不知道性别不平等的起因也不知道性别平等的未来,但是这就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力量。

暑假读书报告(2014.7.12-8.22)
一、书单
暑假期间主要阅读的经典作家是福柯和涂尔干,所读书目如下:
福柯:《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精神病与心理学》、《这不是一只烟斗》、《不正常的人》
涂尔干: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实用主义与社会学》
二、内容汇报
权力与知识
    读完福柯首先映入脑海的是两个词语:权力、知识。福柯用独到的眼光观察社会的运行,他对社会当中权力与知识相互关系的“精神分析”,剖析了社会本身的运转机制,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
    我认为福柯对社会进行了一场精神分析式的解读,从社会的细枝末节入手反思权力的运转过程,从疯癫到现代医学、监狱等多个领域探寻权力与知识的相互关系。在分析当中他巧妙的解构权力与知识模式在现代社会中的“伪装”,把他的形成与发展暴露在我们的“目视”之下。
    在《疯癫与文明》中,福柯从理性、非理性、疯癫三个方面讲述了疯癫是如何从古典时代、文艺复兴到现代,一步一步被产生或建构出来的。分析了疯癫的历史,这不是疯癫本身的历史,是在理性视角下疯癫的历史,是社会中疯癫的历史,对疯癫的认识史。从本书的结构来看,主要是依照时间的顺序来分析理性是如何对待、认识疯癫的。从中可以看到理性与疯癫的博弈,理性与非理性的对抗,疯癫与非理性的暧昧与分离。
    人们从最初对自麻风病的恐惧到产生禁闭的对策,再到对禁闭的恐惧以及最后疯人院的建立。疯癫的形象一步一步被建构,不断在理性与非理性的注视之下被赋予全新的内含。最终福柯认为,疯癫是非理性对理性的警告,是这个世界对自身的提醒。疯癫是一种非理性与理性之间的博弈形式。福柯指出,弗洛伊德对疯癫的解释是在理性的视角下的反思,因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无法触及疯癫的非理性形式,而此前疯癫的形象却在文艺复兴中被理性所容忍,非理性通过伪装在理性面前活动。只用理性去解释疯癫是片面的。疯癫一直处于理性与非理性的交替控制之下,文艺复兴是非理性与疯癫的黄金时期,如今理性牢牢控制了的疯癫。一切关于精神疾病,即疯癫的知识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而从传统的医学中脱离。我们现在也可以发现,疯癫也隐藏在非理性的话语中出现在我们周围,也即非理性借助疯癫的形式同理性对话。
    在《精神病与心理学》中,福柯指出精神疾病应当摆脱对于一个统一的病理学的公设。也就是说,精神疾病必须具有自己的话语,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不是从属于一个所有医学都涵盖的“元病理学”。他提出从精神疾病的心理学方面和“作为文明现象的心理病理学”两个方面来认识精神疾病同疯癫与文化的关系。这就要是说,精神疾病不仅需要转向心理学而且考察心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为精神疾病找到摆脱元病理学的新空间,其次是为新的话语的建构提出了参考。
    福柯指出精神与器质是不同的,他通过对近代以来心理学思想进行逐一分析,发现心理学知识是如何建构一个精神病患者的。他说明了这样的建构过程,最初还有器质因素的存在后来通过“心理防御机制的发现”则逐渐摆脱了对器质因素的强调,并为心理病理学知识的建构起到了助力作用。
    为什么要从精神疾病的心理方面理解精神疾病自身?这从本书或《疯癫与文明》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医学理论是关于精神疾病,但是他任然从属于医学,一种“元理论”的情节挥之不去。体液说、冷水浴等理论和治疗方法是理性驯服疯癫的“前夜”,因为他们并没有在疯癫的领域建构出自身的知识,而在当时也就是19世纪末与20世纪的前50年,这正是心理学不断发展的时期。理性借助对疯癫的控制拓展并建立了心理学领域,这种理性权利的塑造为精神疾病建立了一道围栏,从此它与器质性疾病相分离。
    这样不仅使我们从更深的层次理解精神疾病的逻辑,在精神疾病的活动过程中寻找可治愈的或减缓的方法,也利于对个人的控制,对社会危险的排除,虽然此处分析的是精神疾病但是也刻画了权力沿着知识的扩展而蔓延的轨迹。
    从文明的角度理解心理病理学。首先文明是人为的结果,福柯也强调“心理学只有在疯癫被控制之才成为可能。”人类文明曾经对疯癫默许过,但是始终以压制居多,收容院便是一例。很多类似的措施背后都体现了人类的文明。既然文明驯服了疯癫,那么必然会产生一种知识为这种权力服务,心理病理学便应运而生。权力提供了对象,知识在此便配套产生,并加强了权力,同时反过来促进了知识的发展。其次在这种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文明的影响作为一种知识,成为心理病理学的组成因素之一。
    精神疾病与疾病与心理学两者,不仅是对象与知识的关系,他们的演化与发展也是权力与知识的扩展和理性与疯癫的斗争的历史。
  《临床医学的诞生》是福柯在医学领域中探讨权力与知识运作发展的著作。福柯在书中指出,医学检查方式的发展是知识的基本组成要素的组合配置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意味着新的关于医学知识的形成,具体表现为从对文本的依赖转变为对观察问诊的依赖。
    古老的医学借助对疼痛的区分将疾病进行分类,构成了医学的分类学上的真理。此刻身体虽然出现在医生面前,可是能指并不完全表现为所指,有时则恰恰相反。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疼痛往往与真实的病灶可能无关,而却因为对原来分类的使用而建构起来了疾病的联系。这种联系是虚假的。
    临床医学也就是现代医学在生理解剖学的帮助下使医学的目光进入人体内部。大量的解剖理清了病灶与疼痛的关系。一种“新分类”产生了,过去的疼痛在此刻有了具体的结构与经过实际解剖证实过的联系。身体因为医生目光的解剖而显现出可见的不可见物。这种知识的重新组合不仅存在于人体内部,也在医学知识结构中产生了改变。新的知识带来了新的对疾病的话语,新的权力模式产生。病人的就诊方式也发生了转变,触诊变的十分重要。理性进入了人体内部,并非原来的游离在人体之外。权力借助临床医学的诞生在人体中实现了权力的扩张,规范着一套行为标准。
    在此还要提及理性与解剖之间的关系。开始的解剖是黑暗的,被社会多不耻的。可后来逐渐形成一门学科,这是知识的扩展,为使用人体的权力提供了助力。首先,这来自于对人体看法的改变,病人死后,理性逐渐发现了这些“残存物”的价值。其次,通过在最初解剖中所获的知识,医学产生了进步。医生逐渐获得了权力,他们被赋予了建构一种新知识的重任。他们打开了一扇门,理性之光必须照耀进去。最后是,目光与“活体解剖”。在有了大量的知识之后,医生通过一些询问技巧和技术手段,对病人身体进行另外一种形式的解剖,只为能够把目光投射到解剖的知识之上。这是一种在知识累计的基础上行驶权力与权力所允许的情况下运用知识的具体表现。而每一例诊断,便会增加这种权力与知识模式的力量。
    临床医学通过知识的变化,掌握了对人身体的新权力。这归根结底是要求疾病暴露在现代医学的目光之下,权力与知识衍生新技术,新设施,新的医院建设结构。权力穿梭于手术台,门诊和停尸房。而人本身却被这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权力和知识的模式冲击的晕头转向。   
    《这不是一只烟斗》是福柯为纪念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而作。他从目视的角度讨论了现代权力与知识结构是如和改变人们的审美方式的。这里的审美方式主要是指,从“读画”到“看画”的转变。
    古典时期,画面接受来自目光的检视,以一种白描似的手法表现画面。欣赏画就是直接感受画面的内容。近代以来,画家将看画者的目光作为一种光源,在画面之后隐藏着“不可见物”。而这种“不可见物”又随着看画的角度,画中人与物体的位置,人物的眼神来表现一种“可见”。使欣赏着从看向读发生转变,这是一种目光的游移,是对画背后的挖掘。马格利特的作品,不仅采用逼真的画面,还采用文字做为修饰。文字却在这里对画面起到了解构的作用。我们通常认为画中的文字是一种帮助我们理解画面的辅助工具,可在马格利特哪里文字却是给我们一种不确定,给我们遐想的空间。文字与画面共同对欣赏者发问,我们的思维被调动,产生怀疑与确定的恍惚,多重解释是我们对画面唯一的解释。权力于此悄然作弄着我们。
    此刻能治既可以是所指,也或并非所指。文字与画面,画面与所画之物既联系又割裂,我们因而被调起了兴趣。仔细观察这两种对画作的欣赏方式。第一种理性尚未进入画面本身,我们只是对画,画面表面的读与欣赏。读就是欣赏美轮美奂的作品,不去追求画面内部的深层次的东西。第二种理性借由目光进入画面本身。这种目光是在理性发展,权力渗透到日常生活,画家本身被影响而建构新“透视”方法等知识的连续作用中建立起来的。这种不留死角一般的“看”就是为了寻找画作本身的根源。不仅在外表,更加追求其内涵,内涵就是被画家所建构的停留在画作本身之中。
  《这不是一只烟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画作。画面的精美与文字的解构作用,两种反差构成了极大的被建构出来的可欣赏性。这样的欣赏与理解就是在现代理性的发展中,理性建构审美知识,掌握艺术权力的条件下形成的。
    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探讨了权力与知识体系是如何在司法、法律领域中运作、发展的。
福柯从古典时期对待犯人的酷刑开始着手,描绘了示众的酷刑、私密处决、对自由剥夺的监禁等刑罚惩罚体系,展示了古典君王权力至现代行政权力的变革过程。这是一个规训个人心灵的过程。
    从最初为了维护王室尊严的“危险”的处决到现代监狱的使用,我们关于惩罚的思想、知识、技术不断更新。权力也由最初集中于王室到现在触及每个人自身。这种权力的蔓延,从集中于一个中心慢慢走向分散。福柯认为这种“经济”的权力方式,不需要大规模的游行依然能够控制、规训个人的心灵。集中于一点的权力模式,在运转效率方面来说远不及前者。
新的权力运作模式,如全景敞视主义所建构的监狱,是每个人都直接与权力发生联系。在监狱中,目光的相对不平等即犯人的必须暴露与监视人员的相对隐藏使得犯人生活在重压之下。一方面,确实是有人监视。另一方面,虽然狱警暂时不在场,但由这种目光的相对不平等所带来的被监视感依然存在。因此犯人最终被规训,他们监视着自己成为权力的触角。对于狱警来说他们不仅监视犯人,也受到狱长的监视。监狱之中存在着一整套权力运行的等级,并由此构成了权力的生产性。这就是权力对监狱运转的组织作用。这非同于传统的权力压制说,福柯在此表现了权力的积极性。把权力放入社会,那么他通过组建新领域、拓展知识,积极建构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被这些知识及其背后的权力网络组织着。
    在《知识考古学》一书中,我认为福柯总结了他对知识的分析方法。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总体也就是知识的总体,福柯通过对他们进行划分层级,研究他们的表达形式指出了一种知识的表达方式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而这种表达形式反过来又构成了我们生活的总体。
    福柯将其称为考古学,在我看来是对知识的现在时和形成时的一种考察。从他的话语中可以发现,这种考察并非追求探究源头。期间可以有断裂,因为这种断裂才能产生出空间,就是知识形成和发展的空间。这一细小的空间为新的知识表达形式提供了可能。知识的考古,探寻的是权力和知识体系中知识的表达方式。知识如何能够形成新的话语涉及到权力以何种需要配置知识。
  “档案”是最值接的配置形式,福柯认为他是话语的陈述系统,并非一般的文本材料。这是一种规律化的陈述知识的体系,将不同层次上的表达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总体上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也就构成了我们在知识上的分析材料。福柯在本书中探寻的是对知识总体的分体方法,理解知识的总体我们便能理解权力与知识的关系。
  《不正常的人》是由福柯在法兰西学院的演讲稿修订而成,本书涉及前面几本书的内容,但是没有重合,这里福柯表达的是权力对危险的排除、对人的控制。
    福柯认为权力和知识体系构成了畸形人、需要改造的人、手淫儿童这三种“不正常的人”。为了对他们进行控制又分别形成了胚胎学、规训技术、儿童发展心理学三种知识。但在排除这三类人危险的过程中,新形成的知识又与司法体制结合,权力由此介入知识领域。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知识促成了权力,但实际上这二者相互辅助而增长。
  同时他也认为权力可以分为排除模式和隔离模式两种。前者在《疯癫与文明》中我们看到的是对麻风病的排除,后者我们看到的是监狱的建立以及《规训与惩罚》中对鼠疫的隔离。排除模式是对权力纯粹性、集中性的维护,隔离模式将权力放在我们周围,是我们自身控制着自己。
  在《伦伦禁忌及其起源》与《实证主义与社会学》中涂尔干强调实证主义对于社会学的重要性。前者是涂尔干论文集的汇编,在第一篇中涂尔干强调了乱伦禁忌的起源是对于经血的恐惧引起的,他从部落的分类中找出了支持他观点的证据。在另外一篇《人性的而二重性及其可能中》涂尔干强调了人类身于心的二重性,并指出了肉体的满足与心灵的满足同样重要。社会对于人的需求也应当从这两方面考虑。最后涂尔干讨论家庭社会学,分析了核心家庭对社会和人的功能,指出了家庭的重要性。
  《实证主义与社会学》是参照涂尔干的教学笔记整理而成,里面主要表达对实用主义的理解与批判。本书可以从三个层次理解:首先是涂尔干列出了诸多实证主义者的观点来强调何为实证主义。其次是分析实证主义对真理的批判。再次是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在书中涂尔干指出行动与思维的一致性。我们在行动之前必须做好准备,如果不能很好的了解事物那么我们的行动也不会成功。这里就强调,在研究之前需要有大量的准备,只有缜密的思维,才能促使研究的成功。涂尔干在书中是作为一名实证主义者对实用主义的思潮进行回应。从字里行间认可捕捉到他追求实证的精神。e=5]
Posted: 2014-12-12 00:07 | [楼 主]
张欢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68
威望: 168 点
金钱: 1680 RMB
注册时间:2012-06-06
最后登录:2015-06-07

 

感觉你读书蛮有自己的主体性,书单可以系统一些,思考与联想也会是线面式的,更有利于锻炼思维。。。还要继续坚持哦!加油
顶天立地,长期坚持!
Posted: 2015-01-06 23:06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027698(s) query 4, Time now is:04-20 02:28,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