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Pages: ( 2/3 total )
本页主题: 阳云云2011年11月读书(至12.12)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阳云云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5
威望: 195 点
金钱: 19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3
最后登录:2015-10-08

 

2010年9月读书(9月到10月10日)
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奥尔森《国家的兴衰》《权力与繁荣》
汤因比《历史研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三卷)《开放社会科学》

另:吉登斯《杜尔凯姆》
涂尔干《社会学和哲学》

(一)
本月主要想结合历史关注政治,读的是历史和政治社会学,主要想了解宏观社会的变迁,当前世界形势格局以及其形成原因和机制。
《大转型》主要探讨经济体系和社会整体的关系,尤其是关于国家的角色问题,作者认为国家优于市场,经济从属于政治体系,社会的运行机制是自由竞争和国家管制相结合,完全自由竞争的社会是不可能的。奥尔森提出三个问题:为什么对每一个人都有理的集体行动常常难以实现?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何在?同样是市场经济国家,为什么有些经济繁荣而有些却遭受贫困?相应地,其相继写了三本书——《集体行动的逻辑》《国家的兴衰》《权力与繁荣》,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的视角分析其中的原因,揭示个体——团体——国家的关系,提出一种市场型的政府出现以挽救时代危机。在市场这只“无形手”之外,他提出还存在“另一只无形手”,即激励动机,这一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就在于存在着一种“共容利益”,因此民主协商机制是可能的。类似于哈贝马斯所说的“商议民主”,理想的理性并非如韦伯所说的不可能达成,只是组织成本高,对于参与者有着很高的要求。
如果说波兰尼和奥尔森是从逻辑的角度在区域内进行演绎分析,则汤因比、斯坦夫里阿诺斯、沃勒斯坦则是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下用实例分析历史,分析现代社会的形势和格局。汤因比通过追溯历史上各大文明的渊源和宿命探讨文明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现代化进程中古老的、曾经盛极一时的文明为何没有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源头,反而成为了现代文明发展的巨大障碍。对此他提出一种“刺激——反应”理论,类似于中国传统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是和平、安逸的生活下滋生了人们封闭的意识,泯灭了创新意识,当一个文明处于最盛的时候,也是其走向衰亡的开始。最有力的证明就是世界文明史上帝国的衰弱,各大帝国是如何走向坟墓的。
类似的,《全球通史》和《现代世界体系》也从多学科的视角阐释了近代社会的变迁,由多个帝国、多个分散的文明如何走向了一个全球化的唯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影响社会体系之后,区别于帝国主义时代的社会运作机制、世界霸权机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霸权来源于市场和原料来源以及资本的积累。一步领先则步步领先。适应了由帝国时代到资本主义时代转变的国家成为世界强国,而那些仍然活在记忆中的“帝国”则逐渐落到世界体系的边缘地位。
沃勒斯坦的核心国家、半边缘地区、边缘地区的划分和分析方式,直接得益于经济学的划分模式,同时其分析现代社会体系采用的又不单纯是经济学的视角,而是结合了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尤其是政治学、社会学的视角,多学科视角的结合,使得其理论更具有说服力。
关于现代世界体系及相关理论的理解还很肤浅,接下来还要继续阅读。

(二)
根据《古典社会学理论》课程需要,再读了一些关于涂尔干思想的一些书。温故而知新,感觉有了一点新的收获。
以前关注涂尔干的理论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和思考,最近关注政治社会学和现代全球社会变迁,从全球历史的演变尤其是政治制度为切入点来再观涂尔干思想,渐渐明白为什么涂尔干始终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为什么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成为社会学的经典关注命题。
涂尔干正处于法国大革命过后,处于制度交替的历史时期,以个人主义为灵魂的资本主义与以集体主义精神为核心的传统社会、乃至之前不少学者鼓吹的集体平等的共产主义,到底孰更适应社会,将成为历史的选择?制度的选择、人类历史的走向将走向何方?在这个时代,大家一直遵循的集体主义精神,突然遭到愈益彰显的个体主义的冲击,人们一直遵循的价值观受到致命的冲击。在这个大变迁的时代,人们需要重新审视社会,审视人类历史。既要看到人类历史的起源,尤其是人类文化史的起源,又要看到导致变迁的机制,更要预知社会发展的趋势。于是,涂尔干开始了对人类社会的研究和思考。
以前对涂尔干的思想有过一个总结,《从<社会分工论>看涂尔干的现代化思想》,基本上对涂尔干的整个研究生涯进行了一个小结。然而即便如此,还有很多的东西自己没有明白,涂尔干始终关注的几个命题,涂尔干在论述中使用的生物学类比,很多自己都没有完全理解,仅仅认为是一个类比,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理解,即社会生态学、社会有机体论。而今才算基本明白涂尔干的研究旨趣来源于其对社会的思考,对时代使命、对人类发展前途的思考。一直以来社会变迁都没有停止过,尤其是从传统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人口物质和精神密度的不断增加带来社会流动的增加,个体性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彰显,而集体性却在不断地消减。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但是只有在这时候个体和社会的关系才开始真正成为社会学家们关注的重要命题,因为面临着制度化的过程,此时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选择——个体代表的是自由,以及以自由为灵魂的资本主义社会;而集体则代表着以集体生活和集体价值观为核心的传统社会,或者所谓的今后将出现的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当然这是涂尔干以及很多思想家所设想的,甚至一些思想家向往的“乌托邦”)。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会学命题,而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体制的大问题,即便到了今天,资本主义在世界上占了最重要的位置,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前途也还是个疑问,也正因此“个体和社会的关系”才成为社会学研究的永恒话题。
通过阅读涂尔干《社会学和哲学》这本小册子,可以了解涂尔干整个研究的思路,可以说这本书是对其研究起源的一个解释,对其选择研究对象的一个说明。虽然是一个很薄的册子,但是内容丰富,几乎可以说是涵盖了其整个研究生涯的思路,对于理解其研究旨趣的转变很有帮助。

(三)
其他一些读书的感受:
1、    读书有一个过程,从刚开始的不懂,到对作品本身、作者论证逻辑的理解,再到对作者作品所处的历史时代的理解,从而把握作者的整个逻辑,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动向。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从不懂,到“假”懂,再到“真”懂的过程。因此非常考验我们的自制力和毅力,即便不懂也要好好坚持,尤其是刚刚接触一门新的学科,一个新的领域,更要我们耐心等待,慢慢积累。
2、    读书要有自己的主体性,看问题要有主体性,形成学科视角去分析作品。一开始形成单学科的视角,进而再进入到交叉学科领域内,运用多学科的视角综合把握问题分析问题。我想这应当是社会学学者优于其他学科学者的地方。
有志登天天有路,无心为学学无门;志比金坚,心比天高!
Posted: 2010-10-11 01:30 | 10 楼
阳云云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5
威望: 195 点
金钱: 19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3
最后登录:2015-10-08

 

近期的阅读,自己的一个感觉是,经历了知识的积累,到对作者思想的理解,再到对作者时代背景的思考,从作者的角度去理解,回应时代问题。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作品本身的理论意义的学习,而是开始立足于对作者所处时代的理解,对社会变迁本身的动力机制、发展前途的思考。
不过才刚刚有一点点感觉,以后还需要下苦功夫,加把劲,好好读,好好理解!
有志登天天有路,无心为学学无门;志比金坚,心比天高!
Posted: 2010-10-12 00:15 | 11 楼
阳云云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5
威望: 195 点
金钱: 19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3
最后登录:2015-10-08

 

10月读书(至11.10)
沃勒斯坦 《沃勒斯坦精粹》
弗兰克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布罗代尔 《资本主义的动力》
赫希曼  《欲望与利益》
韦伯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经济通史》
诺思,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
帕森斯  《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
曼德尔  《晚期资本主义》
福山    《历史的终结及其最后之人》
        《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

    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是关于全球化的理论,论述的是一个不平等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用经济周期(短、中、长、超长的周期)理论掩盖世界的不平等社会秩序。其现代世界体系理论通过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的角色转变的描述,试图论证现代社会的不平等秩序的合理性,这是一个历史必然趋势,全球化的趋势如此,同时这个体系也在不断地继续运转。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全球化的不断进行,一个国家将由体系之外逐渐被纳入到体系边缘,逐渐被卷入半边缘甚至到核心地位,成为世界的主宰。因此今天的不平等是历史的偶然,不平等并不意味着长久的不平等,而是不确定的,历史会眷顾不同的国家。因此,我们只能在历史趋势的框架内行动,而当下就是消极接受发展的不平等。
    弗兰克反对欧洲中心论,在沃勒斯坦等人理论的基础上,将全球世界体系的存在历史往前追溯了几百年,对话马克思、韦伯、沃勒斯坦、布罗代尔等人。他认为马克思的理论主要关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韦伯进一步关注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对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分关注,使其无视世界体系的影响。他认为马克思、韦伯等人局限于国内见闻,重在揭示阶级间的矛盾和关系,再进行区域对比,在此基础上解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理论则打破了国家的界限,以区域为单位,然而忽视了国内矛盾的客观存在,在此基础上预测大趋势。但二者都是在欧洲的特殊性中寻找资本主义的起源。弗兰克则认为自己站在一个更公正的角度正视了世界历史,认为世界的东方,尤其是中国,在20事迹以前一直都是世界的中心,影响着世界其他国家和文明的发展,只不过方式不一样——以前是文明辐射出去,而后来是给其他的文明尤其是资本主义文明提供了发展契机。他以白银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最后在中国扎根(只有中国有实力维持这个过程的持续),来解释历史长期的基本稳定的发展。而当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在白银循环中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改变,于是世界局势开始动荡,尤其到了20世纪,中国丧失了核心地位,全球性的危机频繁出现,世界又在寻找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平衡体系。这个平衡体系依然是一个不平等的体系。正是先有东方的衰落,才有了西方的兴起。弗兰克的理论另辟蹊径,给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但是其理论最大的缺陷在于否定了现代性。
    赫希曼《欲望与利益》,是关于资本主义合法性、合理性的论证,他首先区别了有益的欲望和有害的欲望,将前者定义为本书意义上的利益,而后者才是真正的欲望,他主张用利益来代替欲望,用经济自由代替政治暴力和残酷的战争,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初衷,而资本主义发展到后来产生了很多意料之外的结果。因此不能将这些不利结果都归结为是资本主义本身的罪过,而是很多意外的历史因素的结果。
    韦伯站在伟大的民族关怀的立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寻找由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有效途径,他将现代资本主义归结为体制架构(即制序的和企业的经济形式理性)和有利的发展契机(即资本主义精神),以及自由和利润的结合体。韦伯认为产生资本主义的因素乃是合理的常设企业、合理的会计、合理的工艺和合理的法律,但也并非仅此而已。合理的精神、一般生活的合理化以及合理的经济道德都是必要的辅助因素。对这两方面因素的论证主要在于《经济通史》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两本代表作中。
    与韦伯强调体制的重要性相类似,诺思、托马斯解释西方世界的兴起,认为关键在于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使个人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因此他认为所有权和经济刺激的作用是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
    帕森斯由社会系统/整合理论发展到组织理论,组织理论中强调在组织中的角色。帕森斯认为连结经济与社会的重要的中间环节就是制度结构,这个结构主要表现为科层组织,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政治系统。这构成其主要的社会系统理论,而组织理论就是对这个中间环节的进一步论证和完善。帕森斯从经济学出发,从实证的角度寻找与社会和国家的连接点,认为纯实证方法是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的,因此提出一种唯意志方法论,最后在政治学找到其落脚点,这也是其从《社会行动的结构》到《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的基本逻辑。
    福山的“历史终结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制度文明的最高峰就是一个自由、平等得到实现的社会,这个社会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技术革命带来制度文明的率先发展,这个“终结”是逻辑意义上的终结,并不是说人类历史就不再进步了,而是说人类制度文明的巅峰已经逐渐清晰明朗。虽然在现实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但是文明的高度发展是客观的事实,一个理想化的社会的实现是可以看到的。但是,第三次浪潮、信息时代的到来,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社会的剧烈变革,社会秩序的混乱,当代自由民主国家成为极度个人主义的牺牲品,而自由民主国家和市场资本主义是现代社会根本的组织原则。因此,自由民主国家自身也被瓦解了。因此要重建现代社会秩序,他将这一历史重任归之于人性和宗教,辅之以法律和制度,以及政治和经济机构的努力,强调文化价值观念的作用,最后寄希望于信仰、良知和意识形态。
有志登天天有路,无心为学学无门;志比金坚,心比天高!
Posted: 2010-11-10 13:36 | 12 楼
阳云云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5
威望: 195 点
金钱: 19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3
最后登录:2015-10-08

 

很长时间以来都是在盲目读书,感觉这样确实不行。所以,现在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发现这样读书,方向更明确,线条更清晰,尤其是在跟同学一起交流、讨论的时候,收获也更大。很期待大家多些时间和机会交流。当然,读书会上的报告,每次听我都会有很大的收获,给我很多的启发。
有志登天天有路,无心为学学无门;志比金坚,心比天高!
Posted: 2010-11-19 17:32 | 13 楼
阳云云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5
威望: 195 点
金钱: 19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3
最后登录:2015-10-08

 Re:阳云云11月读书(至12.13)

2010年11月读书
布罗代尔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文明史纲》
沃勒斯坦 《转型时代:世界体系的发展轨迹:1945-2025》《否思社会科学》
阿瑞吉、西尔弗等 《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
多斯桑托斯 《帝国主义与依附》
詹明信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石义师 《文明的幻象》
拉斯韦尔 《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

小结:
    布罗代尔不满传统历史教学和研究,将历史解构为个人的/英雄的历史、短促、迅速和动荡的历史——这正是今天的社会展现给我们的面貌。但历史并非是混沌的、无序的,而是有其整体性、规律性。他一反对制度化、专业化带来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僵化。布罗代尔从历史研究出发,倡导并践行打破学科界限,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人类文明。最初成功的实践体现在其《地中海史》,将历史时间分为地理、社会和个人时间,对应于三种历史——长时段史、40-50年周期史、事件史。沃勒斯坦总结其论述逻辑是结构—>转机—>事件。结构分析解释长期稳定的过去史;转机分析社会的转型,解释转型和发展的动力问题;而事件分析则是具体研究探讨当今现代世界中的混乱和危机。鉴于对历史研究及研究方法的反思,他倡议对历史教学进行改革,《文明史纲》即是其尝试。尽管布罗代尔实现了很多方面的突破和创新,但是其观点仍然没有摆脱地域的局限,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欧洲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其立场仍然是一种不平等的阶级立场。
   
    沃勒斯坦与布罗代尔等人是同时代人,读意识到当时历史分析的不足,提出历史研究、人类文明研究的分析单位应当是世界体系而不是国家;同时意识到学术,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正处于一种混乱、僵化、边缘化的处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影响下的社会出现了种种危机,已有的理论研究和系统已无法解释世界体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面临诸多挑战,似乎自身也已在危机之中,已难以维系,并逐渐解体。沃氏渐渐意识到这个体系的内部矛盾,这是无法克服的,因此他号召开放社会科学,仅此还不足以引起大家的重视和反思,因此又提出“否思社会科学”。或许一个新的世界体系将会出现,将人类历史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是对沃氏“世界体系理论”的继承和补充,通过建立模型来分析两次霸权的转移,其中也看到了东亚的潜力。《文化逻辑》梳理了对资本主义的相关研究,直接对话马克思、曼德尔,类似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出发,贯彻了一种历史分析方法,将资本主义分为三阶段,分别对应不同的文化逻辑:古典/民族市场资本主义——现实主义文化逻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后现代主义。不同于曼德尔,他认为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并不是同时出现的两面,而是有着较为明显的分界。当今资本主义正处于第三阶段,其文化逻辑是后现代主义的逻辑,表现为碎片化、符号化、断裂……尤其体现在文学小说和电影作品上。詹明信继承了马克思的阶级观,将经济与历史并重;同时他也质疑和反思马克思历史观与辩证思维自身相矛盾。
    《帝国主义与依附》,直接对话世界体系理论,指出近代西方世界的发展乃是建立在对依附国的不断剥削和抑制其发展的基础上,其手段微妙,同时通过与依附国的统治者相勾结的方式,将剥削的本质掩饰得很精美。但是这样的欺骗必将被揭露,也必将自我暴露。统治国手段的改进并没有改变其剥削本质,也没有解决其内部矛盾,因此其正在步步走向死亡,自我毁灭。所谓的“发展”,其实是为了给西方的剥削寻找合法性。多斯桑托斯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的方法,并将马克思的理论在当今社会会进行了再阐释。世界发展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自我拯救的路径是社会运动。《文明的幻象》则是倾听另一种声音,对西方文明的“本质”或剥削性、不平等性、矛盾性的认识和揭示,在一定程度上与依附理论、詹明信等人的观点不谋而合、但并不像后现代主义理论那样悲观。
    这几本书的一个共性是分析晚期资本主义及其周围的世界的发展,受到马克思理论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批评眼光,探索新的出路。文明的解救最终很有可能是归结到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从中看到社会主义的前景。
有志登天天有路,无心为学学无门;志比金坚,心比天高!
Posted: 2010-12-13 13:25 | 14 楼
阳云云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5
威望: 195 点
金钱: 19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3
最后登录:2015-10-08

 

感觉这学期的状态不是很佳,感觉一直在探索,好不容易现在基本上稳定了,比较明确目前的方向。谢谢各位的鼓励,要继续加油了!
有志登天天有路,无心为学学无门;志比金坚,心比天高!
Posted: 2010-12-29 12:45 | 15 楼
阳云云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5
威望: 195 点
金钱: 19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3
最后登录:2015-10-08

 

2010年12月-2011年1月读书
唐士其  《西方政治思想史》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伦理学》(《知性改进论》)
洛克    《政府论》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
霍布斯  《利维坦》
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基础与起源》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
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西方政治思想史》系统地梳理了西方政治理论的变迁。政治学何以可能?政治学思想流派百家争鸣,在于各国政治演变程度不一,将历史发展的时间的过程以空间的方式体现。
    政治思想的发展史也是法学的发展史,是国家治理的发展史。可以将政治思想史的变迁分为两个阶段:古典政治时代和近代政治时代,总的说来,古典政治时代主要起作用的是自然法,强调德性;近代政治时代重视人为法,一个最根本的出发点事对个人利益的保护。西方政治思想史是西方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是在古希腊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古罗马和基督教思想,以及日耳曼民族的政治传统和法律传统而逐步形成的一整套思想体系。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提出了一种在意大利腐败,内忧外患的混乱状态下不得不采取的 君主政治体制。马基雅维里在国家观念上已经摆脱神学的束缚说,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由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他的《君主论》就是一个典型,将自然伦理与国家治理完全分离,将政治学独立出来。《君主论》基于其切身经历,现实性非常强,打破传统政治学与自然本性不分家的理论界限,但是其自身亦存在不可调和的解释悖论。他主要回应在时下特殊情况下,为了巩固新政权、实现政权稳定,实现对君主而言的“善治”,君主应该怎么做。对君主来说,有几方面的因素非常重要:权力、利益、道德、民心,额其中起关键、决定性作用的是权力。尽管人们认为人类优于动物,就在于人类的道德和法律的存在,然而道德/法律并不能很好地实现统治者的善治,尤其是对于一个新政权、新统治者来说,个人道德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君主从根本上说是要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从长远看,君主的利益和大多数民众的利益是一致的,君主离不开民众的支持,因此你民心很重要,得到是赢得民心的好方式,但不一定是最明智的方式,绝对的服从道德也有可能带来安慰你全相反的结果。放眼整个社会历史,丛林法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弱肉强食,只有自己强大,尤其体现为军事实力的强大,才能让自己具有站稳脚跟的资本。因此,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目的额可以采取多种策略,甚至可以不择手段。
    洛克重新阐释自然法,对话主要是反驳费尔默对君主专制政体的合法性的解释,用圣经原文反驳,反对以父权为论据的君主专制合法性解释。他已经将国家政府与社会区分开来,论证了自然法与社会法、与政治社会的关系,同时也论证了理性与法的关系。他所说的是自然法,是理性+良知+平等的综合体。性别角色是社会赋予的,而不是由家长赋予的;人们脱离自然状态,组成社会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了避免战争,因此他提出社会是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之上;政治社会是作为对自然法运作下人们的不安全感的补充而出现并存在的。专制权力不属于自然权力,而是战争状态的延续。洛克虽然看到了人的理性,看到自然法才是人类权力的根源,看到人性,也看到所谓统治基础源于身份和财产权自身的谬论,但是其思想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他的论证严格依据《圣经》故事,仅仅反对一些神学政治学者误解《圣经》,对于人类起源没有科学的依据。
    霍布斯:人性本恶,对名、利、安全的追逐都将导致争斗,为寻求安全感,个人通过契约授权给国家、主权者,以保障个人的安全和利益。一旦授权即要服从,除非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除了反抗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可能的方法历来保障个人安全。从国家层面来说,主权最重要,保障人们的和平和安全是第一要务,而非对外扩张。而对于基督教,则是因信而生,信而有义,主张绝对信任和服从。《利维坦》是关于如何稳固新政权的学说,提倡强国家,论证的依据是自然法/理性和《圣经》,理性论证了国家的必要,以及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体,引圣经批判了主教的权力,但认为教会是合法性的来源和保障,神权高于世俗政权,教会的存在有利于秩序的维持,并非政教统一,区分世俗政权和神圣政权,但二者还是要互相结合、互相联系,才能实现建立国家的目标。
    霍布斯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影响相当大,在很多方面又不同于传统政治哲学。他将国家与个人区别开,尤其突破了法对人的支配,法不再是绝对的。他虽然也重视自然法,并论证了自然法的重要性,但是他更强调人性,认为人性以及人的权利才是最根本的,因此,也强调道德。他赞同柏拉图,认为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体形式,但为了保持政权的稳定,他实质上更倾向于世袭政权。强调主权,而主权的最佳传承方式即是继承,除非到了严重违背主权集中的初衷,即违背了最初的契约的时候,方可为了重新赢得权利而推翻旧的政权,,重新确立国家主权的持有者。
    斯宾诺莎,在神学外衣的伪装下,论述客观自然社会,从自然法角度推论出人类理性。他反对神学的绝对统治,主张政教分离,实质是一种分工,政权保证安全,教权实质是一种权利,自由思想的权利。因此主张一种信神基础上的教权,而非控制意义上的教权。人生而平等,反对狭隘的拯救论,天赋自由。对于宗教信仰,是个人的事,因为信仰所以服从。但是反对以教条作为国家控制的手段,反对教权与国家控制相结合。他从自然律推出了人的社会率,反对绝对君主制,认同社会契约论,但是认为并不转让所有的权力,且是以上帝为中介。
    人是情感的动物,欲望即冲动是人的本性,情感支配人的行为,理性不足以克制情感,故需法律、国家以惩罚为手段来维持,而真正的自由是法律保护下的自由。神、上帝启示是人和自然的化身,“泛神论”,其实作者本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意识到问题的本质,只是以神、上帝为外衣,以试图避免教会的迫害,实质上指代的是自然,是人的本性。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他反对不可知论,承认人的认识能力,但是基于身体的感知,人能感知真理,主张一种直观的唯物主义,他因此他眼中的社会仍然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相对观、唯物观,人的主体性,而非神的绝对主宰,教权的绝对统治。

    孟德斯鸠,先有社会,然后出现不平等,战争状态于是开始。如果说洛克主张宽容,主张建立国王统而不治的崭新的政体,则孟德斯鸠主张将法律和政权世俗化。他的社会契约说是一种君权人授而非神授,其分权学说是权力分置而非权力分配。
    《论法的精神》总体分为两大块,首先就整体方面论述了法与政体的关系,将国家政体分为三种理想类型:共和、君主、专制,每一种类型都有其最佳状态,不可能在所有社会推行唯一的政体形式,因为它收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理、气候、规模、人口、风俗等。孟氏认为最佳的政体应是君主制国家,因其对气候、规模、人口的适应性较中性,同时是政教分离的君主制。从自然理性推导出政体形态;而法的精神就是要与政体相适应,共同缔造出一个稳定、和谐的国家。然后分别论述了各种因素与法的关系,根据其特殊性论述法律制定和执行的原则。
    三种政体是理想类型,现实中没有绝对的政体,只有类似的混合政体形式。然各国都有其最适合的政体,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了法律的性质和原则、教育、经济原则、家庭关系、对外关系等等,政体原则改变了易造成政体变迁,从而带来不幸。有一些共通的原则,如分权、君主立宪、与习惯、风俗互补等,体现了治理的多样性。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花了很大篇幅去论述人类的自然状态,重点论述认为不平等如何产生并发展的。人类文明起源于人们开始意识到不平等的好处,意识到一种优越感,自偏好产生便一发不可收拾,最初因偶然原因让人类意识到的不平等,通过私有财产的出现和不断积累而加剧,人类文明的发展,文明不断进步,社会在进步,而作为个体的人却在不断退化。
    卢梭从自然状态推论出了人类向理性社会发展的过程和必然性,他不认为人的本性是社会性,而是觉得自爱心和怜悯是人所共有的最初的秉性,而这两种基本品质就使社会性潜在与人的行为中,人类社会的出现将在不久成为必然,不过主体是个体的人,因此需要有偶然因素触发人们主观意识去感悟世界。最初是感性支配一切,私有财产尤其是房屋出现,即场域的形成,才渐渐使人类用理性去思考社会,思考世界万物,思考生活,于是出现家庭、民族,而后国家。正是私有财产的出现,使人类陷入无法摆脱的束缚,越陷越深而无法自拔。因此,只能够改善生活,改善政治社会中的人们的生活状况,而不可能实现最佳状态,不可能回到平等状态。
    其理论不可跳出的矛盾:反宗教,但信仰上帝,认为人类是上帝的作品;人生而平等,故反君主,但其畏惧革命,虽然具有很强的批判性,但是明显的革命性很弱。其出发点是自爱心与怜悯,最后还是回到了起点,将希望寄托在个人。
有志登天天有路,无心为学学无门;志比金坚,心比天高!
Posted: 2011-01-15 11:21 | 16 楼
阳云云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5
威望: 195 点
金钱: 19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3
最后登录:2015-10-08

 

2011年2-3月读书
托克维尔  《回忆录》《论美国的民主》
米尔斯    《权力精英》
雷蒙·阿隆 《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论自由》
波兹曼    《娱乐至死》
丹尼斯·朗 《权力论》
罗伯特·达尔 《现代政治分析》《民主理论的前言》
            《民主及其批评者》《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
高宣扬    《当代政治哲学》

阅读小结:
   
    关于民主的讨论
  (1) 托克维尔思考法国在经历了革命后的社会发展前途,尤其是政治走向问题。法国经历了大革命以及二月革命等一系列革命和改革,然而国内民主建设仍然困境重重。托克维尔看到法国社会底层社会的动乱和混乱,而上层社会却仍然沉浸在对纯粹民主的迷信当中,死守陈规旧矩,以为依靠所谓的体制上的民主就可以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托克维尔意识到法国如今的民主其实仍然保留了很多旧制度的残余,以至于民主的执行过程中出现权力上层和底层大众之间出现了严重脱节。那么,纯粹的民主究竟是什么形态?法国的民主建设下一步将走向何方?如何改进以促进法国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利益?为此,托克维尔试图寻找一个理想类型,于是找到了美国。
    托克维尔意义上的“民主”并非一种政府类型,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尤其体现在其福利国家的倾向上。美国可谓是民主的理想类型,通过政治民主和自由实现的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福利。美国民主成功的关键在于分权的合理贯彻。于是对美国民主成功原因的探究转化为分权成功的原因追溯。
    美国的民主是空降的民主,因其历史的空白性、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得以独立地发展,分权制得以顺利贯彻,尤其体现在其“两个政府”和“两个社会”的治理事实。也就是说,其历史是“清白”的,因而民众更容易接受这种分权治理的民主机制。而另一方面,美国民主的持久性则得益于三方面因素,且各自重要性程度不一:民情>法制>地理。可见,美国的民主固然很好,但是其可复制性不强。
    然而,作者也敏感地意识到民主的弊端以及民主的后果,民主归根结底不可能是全民民主,现实的民主社会仍然不可避免中央集权,而且在民主和理性相结合的现代性发展过程中,“民主”可能以另一种更具有欺骗性、隐秘性的方式实现对大众的更深层次的奴役。
   
    (2)罗伯特·达尔和赖特·米尔斯的理论则进一步证实了托克维尔的担忧。
    米尔斯揭示当代美国的民主,实质上是一种集权,而且是更高程度的集权,政治、经济、军事三方力量的主导角色重合,他们由于先天优势而不断积累,最终成为权力精英,实现对全社会的完全控制。在当前尤其表现为政界和企业巨头的勾结,维持着一个相对稳定的科层体制和利益集团。唯一有望打破现有格局的出路,就是军事变革,军事动乱。可见军事力量在现有权力体系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新的社会体制和发展方向决定于军事力量的动向。
    米尔斯总结了美国权力精英发展的五个阶段,其区分的主要标准就是社会与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的联系程度。如今发展到第五个阶段,即企业和政府之间更加盘根错节、纠缠更深的长期趋势。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理解马克思的经典论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结合美国权力精英的发展,可以有新的体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权力界、政界尤其如此,而不仅仅是在经济层面发挥作用,其作用发挥机制是一样的,即通过形成阶层力量来影响整个社会。在大形势下,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政体性质;同时,在当前格局下,经济又是决定性力量,决定着阶级现状,意味着一种比较稳定的等级制度。于是,经济至上,知识沦为工具,道德沦丧。大众的个体自由其实是消失在这个过程中,依赖于所谓的“专家”、“精英”。民主的何在?
    达尔是当代民主理论的重要代表者,其主要贡献在于对多元民主的探讨。而达尔其实又是一个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要代表人之一。行为主义政治学主张,政治学要成为一门科学,需要对政治现象作“系统的、经验的和因果的解释”,使政治学成为一门“经验科学”。行为主义政治学尤其强调规则性、验证、技术、数量确定、价值、系统化、纯科学和一体化。达尔认为当代社会必然是民主社会,但是民主性质的社会又分为多种,他根据历史经验推断,纯粹的民主、绝对的民主、一元民主是不可能实现的,各国的具体情况不一样,而最有可能的是多元民主,即便是在当代美国,也不是绝对的理想的民主模式。
    民主在社会历史中经历了三次转型:从城邦转向城市国家;转向民族国家;转向跨国界的区域民主。决定民主的多元性的关键在于国家和人民的规模以及地域。历史已经证明不可能再实现统一的民主,全球政治统一是不可能的,多元民主是历史的必然。于是达尔进一步探讨多元民主,发现其实多元民主也有其不可克服的困境。民主体制下需要处理好三个组织之间的关系——政府组织、政治组织以及经济组织。其间的复杂关系,不可避免会产生很多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权利与效用(功利);更排他的公民总体与更包容的公民总体;个人之见的平等与组织之间的平等;一致性与多样性;集权与分权;权力和政治资源的集中与分散。相应的,作者也提出了一些补救措施,然而实际运作过程中会是如何?那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4)阿隆明显是在调和社会矛盾,甚至可以说是在消解矛盾。阿隆认为在工业社会中,已经不存在马克思意义上的阶级矛盾和冲突,甚至阶级之间的界线已经逐渐模糊,关于阶级的定义也已经是众说纷纭,模糊暧昧。一直以来很多学者以及政治家所争论的西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争,焦点即阶级对立、阶级斗争,两种具有极大代表性的观点:一是托克维尔的民主理论,即人们在政治范畴内趋于平等,差异逐渐消失或者缩小;所以社会是一个逐渐趋同的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最终带来人们之间只有分工的差别,没有法律认可下的阶级差别。另一典型观点是马克思的阶级冲突观点,认为少数统治者阶级统治和剥削广大被剥削阶级,以至于大多数劳动者处于一种极端贫困的生活状态,这一阶级又是以经济要素为决定性因素和评价标准。
    阿隆试图调和这两种观点,认为人类历史上不平等是常态,不一定等于阶级压迫和斗争,斗争亦可以缓和,无产阶级专政后,就必然是国家的消亡?这时候有无统治者?其实只要有统治者,则社会必然又回复到原状态,集体共产主义具有非现实性。
    关于自由和民主的讨论,阿隆也显示出比较正统的研究特色。仅在规则内提醒读者区别民主和自由的侧重点,区分形式的民主和实质的民主;尤其需要区分政治、阶级和社会层面的民主和自由,不能将其简单地混淆或对立。民主的效果具体体现为:安全、福利、晋升的机会、集体生活的参与等。哈耶克的论述最直白,即民主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民主和自由始终是相对的,因此我们不能绝对地下判断,在托克维尔和马克思之间做一个绝对的选择和否定。
   
    2、关于权力的理论
    权力与自由、民主的联系非常密切,只是关于权力的讨论较之自由和民主的讨论更加具有现实性,不至于那么形而上。比如米尔斯关于权力精英的讨论,就比较现实和直白,同时其揭露也很露骨。丹尼斯·朗也提出了研究权力的一种思路。
    本月读书体会最深刻的是高宣扬所著《当代政治哲学》,以对自由的探讨为暗线,以分类型、分区域的方式总结和梳理了当代各国的政治哲学研究的典范转向及其在理论界的地位和贡献。作者分别分析了英美、法国、德国和拉美的当代政治哲学研究主要范式和关注的重点。区域差异突出地反映了各国在晚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角色和思想家们的反思精神。

    具体的很多感受和启发,预备自己进行一个梳理之后再与大家分享。不求全面和正确,只是想将自己的一些感触,能够联系起来的一些思想家的思想串起来。
有志登天天有路,无心为学学无门;志比金坚,心比天高!
Posted: 2011-04-02 01:55 | 17 楼
阳云云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5
威望: 195 点
金钱: 19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3
最后登录:2015-10-08

 

发觉心态非常重要,而且时不时要回头反思一下以前看过的书。内容不重要,但是思路很重要,尤其要把思想家的思想放在学术框架里去考虑,很有体会。
有志登天天有路,无心为学学无门;志比金坚,心比天高!
Posted: 2011-04-12 23:12 | 18 楼
阳云云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95
威望: 195 点
金钱: 19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3
最后登录:2015-10-08

 

阳云云2011年4月读书(至5.7)
迈克尔·曼 《社会权力的来源》(一、二卷)
亨廷顿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蒂利  《身份、边界与社会联系》
      《欧洲的抗争与民主》
斯科特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
      《弱者的武器》


    这个月继续阅读政治社会学,基本上完成政治社会学的相关阅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以后都不读政治社会学,只是暂时告一段落,也不敢说自己已经把政治社会学读懂读通了,只能说有一个大概的框架,有一些概念和思考在脑中留下了印记。
    曼的《社会权力的来源》,探讨社会构成的层次。这是一本经验性著作,以世界历史作为其分析对象,运用历史分析方法以及比较明显的阶级分析方法。类似于帕森斯、吉登斯等理论家,虽然这是一套经验性著作,但是我认为它同时应归属于一种宏大叙事,从作者的论述中还可以看到结构主义的影响。曼试图涵盖和总结从古典至今的理论家们对于社会秩序、国家理论的相关论点,提出一种综合性较强的现代国家行为理论,即社会权力由四个范畴的要素构成:意识形态、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方面的要素。在曼的框架下,社会由多重交叠和交错的社会空间的权力网络构成。
    从国家和国家建设角度理解三大家,可以这样认为:马克思探讨国家起源和国家性质与阶级的关系;韦伯讨论国家权力的合法化,探讨组织化的合法性及其困境;涂尔干强调社会之上,强调社会整合高于一切,背后反映了其国家观,即为国家利益可以不择手段。相比较而言,曼不探讨国家起源及其性质,而是用其归纳的社会构成的四个层次来解释不同时期国家的行为差异。曼归根结底是在讨论,国家这一组织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行为的背后的逻辑,解释历史中不同国家的困境。一部世界史,并非进化史,亦非强国的兴衰史,而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状态。历史中斗争不断,故而国家变迁永无止尽。他认同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然而,人类历史将走向何方?这是一个未知的问题。
    曼的理论算不上是一个很完善很圆满的解释范式,但是可以启发我思考和总结很多。
   
    以前只知道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用文明的冲突来解释近代世界史的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继而在既有文明中寻找世界文明的出路。但是,当时并不理解为什么亨廷顿的理论在学术界有这么大的影响?这次看了《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联系之前看的文明冲突论,才算理解了一些。亨廷顿在此探讨现代社会的政治现代化过程。他研究现代民族国家,我认为说他探讨的是世界国家理论更合适。亨廷顿解释近代以来世界政治秩序的变迁,区分了革命与改革,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韦伯等人的世界国家秩序理论,重视政党、农民在现代社会政治秩序形成和维持中的重要作用。这本书的论证不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纯理论分析,纯逻辑演绎,而是从现实革命和战争经验出发寻找合适的解释,对现实社会的政治抗争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该书中贯彻了一种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视角,其关于政治、政体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的讨论给我们理解和分析当代社会以重要的启示。
    这本书给我很大的触动,但是很多东西一时间还没读懂,在适当的时候,还要再读这本书。
   
    蒂利和斯科特的这几本书,在分析对象和角度来看,刚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更是一种互补。蒂利被称为当代继亨廷顿之后的有一个新星,其研究在政治社会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其主要分析对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即代表了主流政治社会学和比较政治学中对于激烈的政治抗争及抗争中的主体的分析。而斯科特则从更微观的角度,转而分析日常社会中的秩序,运用现象学的分析方法,运用民族志的方式,深入到底层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揭示日常生活中的抗争和社会秩序的互构。他们都受到马克思理论的影响,运用了阶级分析的方法,然而阶级分析方法并非意味着阶级对立到了不可忍受的地步,因而需要进行社会革命,以建立全新的社会秩序。
    蒂利从宏观的角度,运用以民族为单位的抗争经验材料,分析激烈的政治斗争,以争取群体的权利,或者说是全人类的基本权利——自由、民主和人权,在冲突中重构一种政治秩序,重构一种意识形态。而斯科特的研究对象不一样,他研究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抗争,那是一种为争取生存,维持基本的道义的抗争。其研究可以作为正统抗争理论的补充,从弱者的视角,引入现象学的分析方法,探讨社会权力的微妙互动和互相建构。然而,这一微观分析具有比较明显的局限性:其解释力是有限的,所针对的对象非常特殊,在转型时代这一分析立场具有重要意义,其重要性在于提出了问题的根源所在,表现了在局部性社会规范的传统平衡被打破后,作者对于底层人们的关心和同情,以及对于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担忧。
   
    至此为止,基本上完成了从政治学、政治哲学到政治社会学的阅读,不能说都读完读懂了,只能说有大概的了解。近期阅读的几点体会比较深,跟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对于“理论”的理解。以前对于“理论”有一种误解,以为越抽象、越神秘而不可理解的说法,理论性越强,无形之中就对于理论有一种想像,在书的选择上,就难免有一种“眼高手低”的倾向,一些书不屑于,尤其是一些经验研究的书。当然,在进行经典阅读的过程中,这样的态度有助于保持一种心态——苦读经典,再难,也有助于自己坚持下来,把一个个难关攻克。然而,这毕竟是一种误解,长期以往,会让自己一直飘在半空中,一直回不到现实经验中,更不可能做真正的研究。其实经验研究也有很多的经典。而所谓“理论”,并没有那么神秘而高不可攀。我们需要的不是那种大而空、高度抽象的逻辑演绎,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对现实的社会行动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的解释框架。这是近期阅读中层理论的一个感受。
    第二,在理解社会学理论以及其他学科的理论的时候,如果就理论谈理论,就理论而读理论,可能很难真正理解这些理论。如果怀着一种试图超越传统二元论的旨趣去宏观把握理论家们的论述,或许会有很多的收获。我是基本上沿着从古典到现代的顺序来读社会学理论的,但是很多时候自己只顾着看理论,并没有理解理论的所谓进步和发展,不曾了解理论背后的现实关怀,更不要说去理解这些理念影响下的社会行为。经常提醒自己反省,去总结,去尝试着超越二元论框架来理解这些理论,对阅读会很有帮助。
    最后一点,阅读确实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阅读很强调“悟”,有很多时候很多感受不是一时间立马就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但是并不意味着自己没有读懂,没有收获,只是还没有找到一个突破口。所以,要自己沉下心,不断地往前走,总能够找到那把金钥匙,以打开知识与知识间的一扇扇门窗,将理论打通。
   
有志登天天有路,无心为学学无门;志比金坚,心比天高!
Posted: 2011-05-07 15:46 | 19 楼
«1 2 3» Pages: ( 2/3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025186(s) query 5, Time now is:04-19 21:18,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