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田鑫 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田笑非的猫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9
威望: 9 点
金钱: 90 RMB
注册时间:2022-04-23
最后登录:2024-01-11

 田鑫 读书报告

田鑫读书报告5.6-6.24
《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
《自杀论》
《社会分工论》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街角社会》
  此读书报告为每周读书状态中的读书感想汇总,若之后有时间会将每本书的感想进行系统的整理。
《街角社会》是怀特最重要的一本著作,使用参与式观察法研究科纳维尔的街角青年,观察、记录和分析了意裔街角青年的生活状况、他们从事的主要活动、街角青年所在的非正式组织的构建、维系、发展及其内部结构、非正式组织与当地政治团体的合作关系的建立、性质等等一系列现象,并在帮派、社会结构、社区存在的问题进行结论。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人名很多,很容易让人混乱,理清其中的关系比较费时间,但是内容总得来说比较有趣。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共分为上卷“问题”和下卷“禁欲新教的职业伦理”。上卷第一章为宗教信仰与社会阶层,基督新教徒展现出的“一种走向经济理性主义的特殊倾向”,而天主教徒却从未被发现有同样的倾向。作者探讨了生活态度的“盈利”与否、社会阶层的不同是否与宗教信仰的恒久的内在特质有关。第二章为资本主义的“精神”,作者引证富兰克林的例子说明资本主义精神是“将工作奉为天职有系统且理性地追求合法利得的心态”,即指个人把努力增加自己的资本并以此为目的的活动视为一种尽职尽责的行动,把赚钱本身当作一种目的、职业责任,当作是美德和能力的体现。第三章为路德的职业观:研究的课题。“将世俗职业里的义务履行,评价为个人的道德实践所能达到的最高内容”,探讨宗教改革的文化影响,即宗教对于资本主义精神在世界上的质和量的扩张上的影响力。第二卷第一章为入世禁欲的宗教基础,作者研究的是加尔文宗、虔信派、循道派、浸礼派这四种历史上主要的禁欲主义新教形式的教义。第二章作者抛开各派在教义的差别,而在这共同的“世俗禁俗主义”的角度上将新教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具体研究了清教的伦理。阅读过程中我容易抓不住重点,多重否定句让我搞不清作者想表达的意思,需要加强学习。
  《自杀论》是围绕自杀这一社会现象的论述。作者首先从非社会因素(心理疾病、种族遗传、自然气候、仿效)对于自杀的根本不存在或者说是微乎其微的影响(论述也指向了社会原因)进行论述。其次,作者从社会原因进行分析,并将自杀类型分为了三种基本类型,即利己主义的自杀、利他主义的自杀、反常的自杀,另外还提出了命中注定的自杀和几种混合类型(事实上纯粹的自杀类型是很少的)。最后,作者提出了通过重新将个体团结起来,建立职业团体、行会(而非政治团体、宗教团体、家庭)建立起国家之外的集体力量从而恢复“有益的团结一致的感情”。
谈到自杀我最开始想到的是以前一门课上关于“自杀是不是人的自由”这个讨论,在大二的时候我更偏向于“自杀是人的自由”这一选项,也就是自杀不属于社会失范。到后来,不知觉的就转变了思想。在宗教或法律的压力下让人民不得选择自杀,这只能说明社会本身就是有很多问题(例如人作为社会中的人,却逐渐丧失了“社会性”)。我还想起来一个邻居的突然去世,按照以往的观点我的家乡似乎没有任何人将其死亡方式(酗酒坠河)认定为自杀,然而根据我父母的描述和涂尔干对于自杀的概念界定,的确是自杀,思考其近几年的生活轨迹和重要的社会交往等等,即使是在乡村社会中的他也依然经历着与“集体”的分隔,在阅读过程中简单进行了联想。
因为作者论述的过程中,有数据的部分讲的通俗易懂,我读的比较快并形成惯性,导致读理论分析部分常常看了一遍却脑子里什么都没有,阅读过程中也因为时间把握不太好、总是忍不住看手机打断思路等等导致效率很低。阅读方式还需继续改善,阅读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也是。
  《社会分工论》是“用实证主义科学方法来考察道德生活事实的一个尝试”,即先提出问题,再通过资料和具体实例进行论证得出结论(自杀论也是如此)。作者将本书一共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卷,社会分工的功能,涂尔干认为有两种基本社会团结的类型,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机械团结表现为法律的惩罚性、压制性、强制性。有机团结则表现为法律的恢复性,即将事物恢复原貌,不给犯人带来痛苦损失,是为适应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机构的不断分化。作者认为有机团结是更高级的社会团结形式,是社会分工导致的必然结果,这更利于社会整合、资源有效利用,社会的发展,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也是社会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作者最后也提到了契约团结,契约团结并不是由契约形成的团结,二是由契约背后的契约规范导致的团结,契约关系也并不仅仅是契约的内容,而是最多的会受制于长久以来已经形成的契约规范。第二卷是劳动分工得以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其中,涂尔干认为人口密度和社会容量的增长是缠身社会分工的决定性因素,次要因素则有两个,集体意识越来约微弱模糊和遗传性,道德也很重要。第三卷,作者认为不能将正常状态的分工和反常形式的分工混为一谈,需进行区分,反常的分工并不会促进社会的团结,而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可以促进社会团结的正常状态下的分工。这周毕业的事情很少,读书轻松很多。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研究对象是最原始的宗教,即能在组织的最简单的社会中能找到,且不必借用先前宗教的任何要素便有可能对其作出解释的宗教。第一章是对宗教的概念界定。宗教的超自然性是人类赋予的,正如“神秘观念并不具有原始的起源,也不是人类天生就有的;正是人类本身,亲手塑造了神秘的观念以及与此相反的观念。这就为什么神秘观念仅仅在极少数高级宗教里才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涂尔干将宗教界定为:宗教是一种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类。第二、三章是对泛灵论和自然崇拜论的分析批评。第四章是将图腾制度。神圣原本不过是变了形、人格化的社会,神只是社会的符号化表达。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主要围绕四个部分进行论述,即职业伦理、公民道德、财产权、契约权。在第一部分,规范的两种形式是均一的政治性规范和不同职业组织的规范,分别对应公民道德和职业伦理,职业伦理“与共同意识无关”,与家庭、国家的逻辑不同,其必须诉诸于一种集体的权威,而这便来自于功能性的职业规范的要求和共同的集体情感和价值基础。公民道德和职业伦理共同构成了每个历史时代的公共的规范生活。第二部分,法团是带有手工业行会特点的职业组织,带有宗教社团的特点,每个组织都有其独特的神灵和仪式,神圣的共同生活成为法团内个体间的纽带。法团在中世纪的复苏形成了最开始的资产阶级,并通过作坊、买卖活动促进了城镇化,资产阶级成为了最主要的城镇居民,具有了公民权和居民权。“职业群体的道德性的传染机制与现代政治的基本权利结构的形成和规定,是一体两面的发展过程。”法团的发育和发展促进了“去贵族化”,逐步形成了公社组织。“职业性的法团、社会性的公社以及政治上的城市国家,形成了一个互相支持和相互保护的治理体系,道德与政治之间呈现为一种互补关系。”大工业社会的来临、现代经济竞争将包括了法团制度在内的众多传统要素一同扫除。而涂尔干认为,“整个社会所处的失范状态其原因在于社会政治的运行革除了一切传统因素的作用,一方面,每个人不再受到传统的家庭、共同体和职业群体的保护,因社会疏离而产生极端自我主义的原子性个体,沉浸在抽象意识的妄想中不能自拔,另一方面,政治体也因缺乏社会中间团体的保护带,而沦入到不断革命的怪圈之中。”而职业团体便就是可以将现代与传统衔接起来的中间环节,“让孤独的个体重新获得群体上的依恋感和道德上的自足,”让现代民主政治能够兼顾经济生活与政治的民主性。第三部分,财产权是既定个体排除其他个体或集体使用既有物的权利,财产的起源是以某些宗教信仰的本性为基础的,塔布是占有的标志,而其神圣性是可以传递的。书中讲到将未婚妻领进门时需要将其抬过门槛。“宇宙以及宇宙中所有事物的生命,都与神圣本原永无休止的流动有关。”第四部分,作者讲了契约的产生以及契约的演进。要式契约、合意契约、公平契约,“当契约是公平的时候,契约才是道德的,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并给予准许。”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第一章是对社会事实的界定,首先指出界定的必要性,使其更加准确,以进行社会研究,并与其他(生物学、心理学)领域进行区分,并提出社会事实的特征:外在于个人意识和个人行为,对个人意识产生强制作用,为集体中的全体成员所共有。提出基本形式:团体的信仰、倾向、习俗,没有结晶化形式的事实(社会潮流与个人)。社会事实的界定:“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让,都叫做社会事实。”第二章是观察事实的准则,包括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三条亚定理(始终如一的摆脱所有的预断,关于确定研究对象的方法,根据其共同的外在特征对社会事实进行分类,外在特征应该尽可能客观)。第三章是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是区分社会事实(正常or病态)。正常现象是普遍的,病态现象是偶然的。第四章是关于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归纳出分类的原则,首先以最简单的社会或单环节社会为基础,根据社会表现出的融合程度对社会分类,其次,再再各类社会的内部根据最初的多环节是否完全融合为一体来区分出各类变种。第五章是关于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一种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原因应该到先于它存在的社会事实中寻找,而不是去个人意识中寻找。第六章关于求证的准则,社会学的求证方法有比较方法(剩余法、契合法、差异法、共变法则)和间接的实验方法。
  6.25-7.3毕业放假并收拾毕业事宜,未读书。

田鑫读书报告7.3-8.15
《学术与政治》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道德教育》
《教育思想的演进》
《支配社会学》
《支配的类型》
  《教育思想的演进》讲的是从加洛林时代到十九世纪末整个阶段法国教育的制度史和思想史,这段历史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而变化的(加洛林帝国的建立与宫廷学校的文法时期、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等),涂尔干在写这本书时(十九世纪末)也希望能够通过重构法国的教育结构来挽救当时法国的社会危机。
  涂尔干认为,教育中的最大问题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无目标性,也提出了应该有的教育目标是“吸引一个人投身于自己会认为有用的活动,而所需要的一切都包含在这项目标里”。而这离不开对学生心智的塑造,心智的塑造并不依靠形式性的文法式的操练,而是要养成最基本的习惯和态度从而能够对现实做出正确的判断,让心智确立所需的结构。用涂尔干的话说,我们面对的客观对象分为两类:人自身和自然,对应两个研究领域:人文学科和物质世界。
  在人文学科的教育中,教师通过历史和文学的方法进行教育。通过历史的学习来培养对于人性复杂性的感觉,并不是利用心理学等学科来研究人性的复杂,而是感知,即通过古代民族的历史和古代文学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熟悉的东西之外的东西,也就是习俗、政制、家庭组织形式、伦理体系、逻辑体系等,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并非怪异,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其内在的理由和合乎自然的。通过文学作品的方法,即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来激发和演练学生对于人事的感觉,认识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学、文明,与其他民族的比较去除观念里的“排他性”更加包容开放的面对人类各文明。
  在对自然世界的教育中,也就是科学教育中,采用体验科学的生活,推理过程并鼓励应用科学于生活。以语言为工具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即文体的训练,并对现实进行思考。人文学科的教育与处理科学教育之间不完全割裂开,科学教育也具备着道德价值,科学教育也需要注意科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科学教学成为人文学科的自然且必要的补充。涂尔干在教育中希望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具备三种修养,语言的修养、科学的修养和历史的修养。
  正如书中涂尔干所说:“理解人,只能通过分析他,要想分析他,只能通过历史”。这种追根溯源、以历史事实为证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值得我们认真思索其中的思路。

Posted: 2022-09-05 16:27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Total 0.019924(s) query 3, Time now is:04-19 06:26,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

鄂ICP备05028355号-1